楞严经·卷十|读一读四有边论,世界不是分析出来的(5)
明了《楞严经》的人,就好比这见过面粉的人,一切法显现在他的面前,无论是馒头形状,还是包子形状,他立刻就能了知,这就是楞严的魅力。所谓“开智慧的楞严”,就是这样的。
楞严经·卷五|神通第一,大目犍连因心光而获圆通(24)
楞严经·卷五|神通第一,大目犍连因心光而获圆通(24)佛法中并不提倡以神通为目的的修行,因为着神通相而修行,依然是根、尘、识的结缚,无法从中获得解脱。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他是如何获得圆通的呢?继续边读边聊《楞严经》。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
楞严经·卷一|寻心之旅:觉知心并非是“一切无着”
第六,关于心在中间的观点:佛陀先分别破掉心在身中间、心在处中间的情况,继而破掉心在根与尘中间的观点。第七,关于心乃无着的观点:佛陀指出阿难所说的无着也是一种“着”,真正的无着,不着任何相见。至此,关于心在哪里,阿难词穷,再无话说,只得继续请求佛陀开示。且听下回分解。相关文章楞严经·卷一|寻...
楞严经·卷一|寻心之旅:心在身外,大概也只有阿难才想得出来
继续边读边聊《楞严经》。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阿难稽首对佛陀说:“我听佛陀这么说了...
楞严咒的秘密之:楞严咒为什么要安排在楞严经的第七卷
在楞严经的第七卷经文中,用大段的篇幅对楞严咒加以称颂。于是在某些名师的影响下,不少的人会认为楞严咒才是楞严经的核心,而楞严经文是用来解释楞严咒的。他们会习惯地认为楞严咒有着强大而神秘的力量,会帮他们完成心中的愿求。于是也就会有不少的人,不读经文而只是诵读楞严咒。
《宋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卷》:因“无法”而不可效仿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宋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卷》(如右图所示),纸本,纵29.9厘米,横119厘米,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卷》文字,自署“余归锺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www.e993.com)2024年11月12日。作者时年六十五岁。卷后有南宋牟献之,元王蒙,明项元汴、周诗题跋,...
上海博物馆闭馆前,以一场“盛世芳华”受赠文物展与观众对话
其中,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为王南屏、房淑嫣于1985年捐赠,摘录《楞严经》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一节。该卷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经卷文字。卷后有南宋牟献之、元王蒙、明项元汴等人题跋。曾经元陈惟寅、明项元汴、清安岐、曹溶等人收藏。图说:展览现场小臣单觯为李荫轩、邱辉于1979年...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第二卷之七原文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
楞严经·卷五|绾巾示喻:六结一亡的义理(5)
一条华巾,绾成一至六结后,众人便改称此华巾为“结”。妄想分别就是这么来的。佛陀的这个例子可以和没有读过《楞严经》的朋友们玩。有一次几个朋友再一起谈佛法。我拿起长围巾问朋友:“这是什么?”他们回答:“这是围巾”。当我把围巾绾成结时,再问朋友们,他们的回答也都变成了“这是结”,而没有一个...
每天十分钟,学习《楞严经》(47)| :修三摩地先断心淫,第一决定清净...
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译文你教世上人,要修三摩地,一定先要断淫心。这就是如来先佛世尊〈注〉第一条决定清净明确的教诲。注就是指过去佛和现在佛共同的明确教诲。正文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