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方璐教授/戴琼海院士/吴嘉敏副教授,最新Nature Photonics...
清华大学方璐教授、戴琼海院士、吴嘉敏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清华大学博士生郭钰铎、本科生郝钰涵、助理研究员万森为共同一作,博士后张昊、助理研究员朱来余参与了本项研究。详细而言,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光场的即插即用宽场波前传感器(WWS),可以以30Hz的频率直接观测1100角秒以上的大气湍流。实验测量结果与冯·卡门湍流...
近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方璐带领课题组成员…
近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方璐带领课题组成员,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课题组组成交叉研究团队,在智能光计算芯片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Science期刊。他们首创干涉-衍射分布式广度光计算架构,研制了全球首款大规模通用智能光计算芯片——太极(Taichi),其系统级能效为每秒每...
14岁读大学,26岁当博导,清华大学科研女神,芯片研究再获突破,登上...
今日,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方璐副教授课题组探索出一种分布式衍射干涉混合光子计算架构——光子芯片太极,以有效地将ONN的规模提高到百万神经元水平。方璐方璐,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内顶尖学府中国科技大学(14岁);2007年—2011年她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博士学位;201...
【突破】清华“太极-Ⅱ”芯片突破智能光计算训练难题;我国科学家...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教授课题组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课题组另辟蹊径首创了全前向智能光计算训练架构研制了“太极-II”光训练芯片实现了光计算系统大规模神经网络的高效精准训练该研究成果以“光神经网络全前向训练”为题于北京时间8月7日晚在线发表于《自然》期刊。清华大学电子系为论文第一单位,方璐教授、戴琼海教...
49位科学家上榜,清华方璐、复旦周鹏等获得科学探索奖
清华大学方璐方璐,清华大学教授、博导。2007年毕业于中科大,2011年获得香港科大博士学位。致力于光场智能成像理论与技术的研究,率先提出非结构光场智能成像新原理,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率团队研制了系列装备,构建了大场景多对象PANDA数据平台,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了数据基础,研制的装备部署于北京冬奥。...
清华研究登Nature,首创全前向智能光计算训练架构,戴琼海、方璐领衔
在刚刚过去的一天,来自清华的光电智能技术交叉创新团队突破智能光计算训练难题,相关论文登上Nature(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论文共同一作是来自清华的薛智威、周天贶,通讯作者是清华的方璐教授、戴琼海院士。此外,清华电子系徐智昊、之江实验室虞绍良也参与了这项研究。论文地址:httpsnature/articles/s41586-024-07687-4...
清华大学研制“太极-Ⅱ”光芯片,开创AI大模型光训练新纪元
8月8日消息,据科技日报报道,清华大学电子系方璐教授课题组与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课题组,近日在智能光芯片领域取得突破,研制出名为“太极-Ⅱ”的光芯片。这一创新性成果实现了大规模神经网络的原位光训练,为人工智能(AI)大模型探索了光训练路径。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最新一期。随着AI大模型的...
清华大学团队在计算成像方向取得新进展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团队与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吴嘉敏副教授团队开展交叉合作,提出了计算光场新原理,建立数字自适应光学模型,研制了广域波前计算传感芯片(Wide-fieldWavefrontSensor,WISE),实现了超1100角秒(对角线)范围的大气湍流实时探测和预测。该成像技术具备大视场、高分辨、强鲁棒等优势,感知范围相比广泛使用的...
清华大学团队在计算成像方向取得新进展—新闻—科学网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团队与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吴嘉敏副教授团队开展交叉合作,提出了计算光场新原理,建立数字自适应光学模型,研制了广域波前计算传感芯片(Wide-fieldWavefrontSensor,WISE),实现了超1100角秒(对角线)范围的大气湍流实时探测和预测。该成像技术具备大视场、高分辨、强鲁棒等优势,感知范围相比广泛使用的...
清华大学获芯片领域重要突破!
记者日前从清华大学获悉,针对大规模光电智能计算难题,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方璐课题组、自动化系戴琼海院士课题组,摒弃传统电子深度计算范式,另辟蹊径,首创分布式广度光计算架构,研制大规模干涉-衍射异构集成芯片太极(Taichi),实现160TOPS/W的通用智能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