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红东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内幕
这个代号为“651”的会议上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科学探测性质的试验卫星,其任务是为发展中国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象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和设计数据;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成功的标志是“上得去、抓得注听得见、看得见。”会上较为保密论证的一个议题,便是中国第一颗卫星重量如何确定。这一问题涉及...
童心探索,筑梦航天!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开展太阳能人造卫星模型...
普及航天知识,培养青少年勇于探索、热爱科学的航天精神。近日,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苏安南社区组织辖区青少年及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家庭子女开展了“童心探索筑梦航天”太阳能人造卫星模型手工DIY活动。活动中,“红管”志愿者向青少年介绍了太阳能、人造卫星的分类与用途以及太阳能人造卫星的运行原理,通过有趣的互动带领孩子...
大跃进高潮时,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东方红一号为何能在此时诞生?
赵九章等科学家在总结初期工作的经验时指出:“发射人造卫星是一项技术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大工程,需有较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强大工业基础作后盾。”尽管中国当时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他们依然立足国内,走自力更生的道路。1959年1月,张劲夫传达邓小平的指示,提出“就汤下面”,暂停卫星研制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这...
白塘社区:科技微光点亮童梦 DIY卫星共绘未来
活动开始前,青年志愿者为孩子们准备了精美的科普资料,详细介绍了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人造卫星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随后,孩子们在志愿者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手工制作人造卫星。他们认真听讲,仔细观察模型,然后动手实践,用纸板、胶水、剪刀等材料制作出了一个个精美的人造卫星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孩子...
感受科学魅力,点燃科学梦!常熟市支塘镇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涵育...
在活动的最后,大家还进行了“两弹一星”之“人造卫星”的手工制作,他们用心地拼凑着每一个部件,等快完成的时候,却又发现看似简单的模拟小手工,没能转起来,学生们就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让他们对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有了更加深刻地理解。
李德毅院士:人类的四种基本认知模式
联想驱动的创造模式主要是工程师和技术员等通过技术或工程实践实现的发明创造,在物理空间中形成物质硬构体,如人造城市、人造建筑、人造卫星等,虽然对整个宇宙的改变是微乎其微的,但对人类认知乃至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在以联想驱动的“观察—判断—创造—验证”的创造模式中,人工创造的物件不仅仅是物理空间里的技...
2023年终盘点丨这一年,他们全力托举“大国重器”
在研制风云三号G星前,钱斌已在低轨气象卫星领域潜心钻研数十年。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供配电领域的权威专家,钱斌技术实力深厚、工程经验丰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问不倒的技术专家”。在承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多个型号技术把关任务的同时,他还不忘大力培养研制团队中的年轻设计师,给青年...
一个好汉三个帮,悟空和他在杭州的“神仙”朋友们|杨奇|游戏|猴子|...
无论是定格动画“低效”地讲故事,还是游戏科学坚持做着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能够并肩作战,总是快乐更多。就像不同版本里西行的悟空,多数时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都市快报·九千光年小组记者储帆编辑梁倍榕审核罗祎陈奕@人造卫星”脑力大师“>...
卫星工业化风暴
在Sputnik进入太空之后的60年间,人造卫星在科学、军事和民生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对人类通讯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揭开并深化了冷战,催生了互联网,进而彻底改变了人们认识自我、观看世界的方式。卫星电视转播,GPS导航定位,卫星遥感救灾等,人们开始通过卫星,与世界进行新的互动。
“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内幕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学院受国防科委委托,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历时42天。会上,钱骥报告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与会的军、民包括海、陆、空方面的120多位专家,对发射人造卫星的目的、任务进行了反复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