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科研团队提出一种基于低频表面超材料的超低场磁共振成像...
本工作将谐振线圈(低频表面超材料)用于ULF-MRI的信噪比增强。首先以电路理论解释其工作原理,利用均匀设计给出最优谐振线圈结构,并理论解释谐振阵列的重叠解耦方法;提出偏离式匹配方法,考虑谐振耦合,在谐振线圈存在的情况下将接收线圈匹配到最大能量传输状态;在54.6mTULF-MRI系统中,谐振线圈及其阵列用于水模和人体手臂...
使用磁共振的无芯无磁电机的设计
然后计算出耦合系数k,不同角位移θ下耦合系数k的拟合曲线如图所示。结合图中耦合系数k的仿真结果,可以计算出对应于不同角度放置θ的较低谐振分裂频率fL和较高谐振分裂频率fH的轨迹,并在上图中描绘出来。当激励频率遵循较低的谐振分裂频率fL和较高的谐振分裂频率的轨迹时,如图所示,可以得到不同角位移θ对应的衰减...
中国科大完成首个确定性的暗能量理论实验检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团队与南京大学组成的联合研究组在暗能量探测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利用抗磁悬浮力学系统在实验室环境中对一种重要的暗能量理论——变色龙理论进行了实验检验,未发现该理论预言的“第五种力”,从而排除了其作为暗能量的可能。这是所有暗能量理论中的首个确定性的实验检验。
追问daily | 大脑通过经历的数量感知时间;神经网络可以创建自己的...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了22q11.2缺失综合征患者(22q11.2DS)的大脑区域耦合发展,从童年到成年的变化过程。研究发现,这些患者自童年起就存在大脑区域的过度耦合和不足耦合现象,尤其在青春期更加显著。具体来说,研究发现发展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在额叶皮质、扣带回皮质和颞叶皮质中分别表现出不足耦...
追问weekly | 过去一周,脑科学领域有哪些新发现?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利用脑磁图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结合技术,通过对比高低记忆度的图像,探索了大脑对图像记忆的处理机制。研究者采用表征相似性分析结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磁图源估计,观察大脑在何时何地对图像记忆度的差异敏感。结果显示,在看到图像大约300毫秒后,高记忆度图...
Spectrum仪器被应用于更小、更轻且更具成本效益的新一代EPR波谱仪
中国北京,2024年4月17日讯——电子顺磁共振(EPR)波谱仪或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仪与核磁共振(NMR)光谱仪类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研究的对象是未配对的电子而不是原子核,比如质子(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它被用于研究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金属络合物或有机自由基的电子结构。EPR波谱仪所需的巨大电磁铁通常重达一吨以上...
Anti-PT对称系统中的能级钉扎效应用于高效无线电能传输 | NSR
尽管借助于谐振线圈之间的磁共振耦合效应可以实现中远距离的能量传输,但是由于近场耦合劈裂这一基本物理限制,如何在保持系统高传输效率的同时实现稳定的能量传输,成为目前中远程WPT领域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此外,寻找一种兼顾高发射/接收端面积比、低待机功率损耗以及良好电磁兼容性的传输方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于发布上海市2024年度“探索者计划”(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研究目标:针对机电液耦合系统设计及控制领域快速工程化应用需求,建立基于机电液元件及其控制关键模型库的系统仿真方法和控制机制。研究内容:基于机械、电气、流体及其控制组成的系统及其控制理论,研究面向工程化的机电液耦合系统仿真控制算法,搭建面向工程产品的关键特征与结构大数据模型,探索融合算法与模型的云边技术,满足...
“超声读心”新突破:用意念控制方向,实现“未动先知”
我们都知道,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传播,最直接的测量方式是使用电极记录局部场电位(如ECoG)或者穿过头皮的电信号(如EEG),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间接的方式来测量神经活动,如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Ca2+(钙离子)等。此次研究所使用的超声波信号便是这样一种间接信号,它被用于大脑成像只有十余年的历史。
首个基于磁共振的原子自旋陀螺仪原理样机研制成功
项目组攻克了核自旋-电子自旋耦合极化与检测等精密量子操控技术,完成了小型化磁共振气室、高效磁屏蔽等元件的精密设计与制造,并研制成功我国首个基于磁共振的原子自旋陀螺仪原理样机。样机零偏稳定性优于2°/h,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与美国技术差距从10年缩小到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