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剃头匠
孟满生说,上世纪70年代剃头行业最吃香,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年轻人追求时髦,来圩上剃头行的大多是老年人,不像以前那般吃香的剃头师傅,收入渐渐微薄,剃头行的剃头匠也越来越少。“年轻人走四方,老人家留家乡,我们也能够理解,但我手上的活不能丢,这把剃刀跟了我一辈子了。”孟满生满含深情地说道。和孟满生一...
百年巨变:中国从前的模样难以置信
过去理发:简单、便宜且普及在100多年前的年代里,还没有我们今天所见的豪华美发店,人们理发都是去找街边的剃头师傅。那时候,剃头师傅的职业地位并不算高,可能是因为很多人都能做这个工作,所以大家都不太看重它。理发的价格也很便宜,只需要一枚铜元,而且是不找零的。想象一下,那时候的钱比现在值很多,一枚...
不要被电视剧骗了!真正的清朝,其实是这个样子
老北京胡同里的剃头师傅,正在给一个大爷剃光头。那个年代,剃头铺非常简陋,不像现在的高级美发店那么豪华。清朝时的火车站,真的太小太小了,毕竟那个年代很少人坐火车。这个车站,是京张铁路的南口车站。清朝的交通物流水平,不能跟现在媲美。北京一到冬天,就很少新鲜蔬菜可吃,都是吃地窖里藏着的萝卜和大白菜。
福彩暖万家 帮您理银发
“以前都要等我儿子带我到大柘镇上去剃头,现在剃头师傅直接到村里来理发了,太方便了!”2023年10月12日,在大柘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0岁的大田村村民程万恒坐在椅子上不一会就完成了理发。他为这项服务竖起了大拇指。在“帮您理银发”理发点,老人们有序排队,等候理发。工作人员围罩衣、修发型、清碎发,耐心询...
老话说:“头发3不剪,剪了难顺心”,到底哪“3个”时间不能剪发
3.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俗语用来比喻一件事情只有一方热情,而另一方却不感兴趣。就像剃头师傅的挑子,一头热一头冷,暗示了双方在态度上的差异。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句诗出自李白的《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形容白发之长,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愁。同时也说明了头发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纪念|“古村落不是为了游客活着的!”——哭王峻
我与老街一些老板交朋友,甚至剃头师傅成了我耳目,了解了老百姓对他真实看法(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有一次老街一户沿街居民在门上贴起反拆迁标语,很是刺眼。我明察暗访,老百姓都说那户人家没理,但王峻还是耐心调解,也不撕标语,更没有硬来……就这样,我一点点确认他是个好书记。
梳头娘姨、扦脚师傅、弹棉花……85岁写作者回忆那些消失的职业|...
客人没有走远,又有声音响起“小三子,剃头。”当然还是剃光头。小三子是专门为同乡人剃光头的。过程粗放,价格便宜,随到随剃。扦脚师傅刘在电话里直溜溜地说着:“你化三十元加币去足浴?噶舍得?相当于人们币一百多元,有毛病啊?”我回答她:“真的有毛病,是脚趾甲的毛病,大脚拇指甲长得嵌到肉里去了,然后...
【鱼梁工匠】胡宝库——乡村剃头匠
鱼梁工匠胡宝库——乡村剃头匠胡宝库依牛堡子镇最有知名度的剃头师傅就是胡宝库,那年代成年人都喜欢剃头,干净、凉爽。今天有了推剪,想剃头的人不多了,能剃头的师傅也是寥寥无几。胡宝库,1957年7月出生,依牛堡子镇依牛堡子村人,中学毕业后在家务农。1980年拜沈阳下放户刘英田门下学习剃头理发。1981...
鲁迅先生理发启示录:你以貌取人,他理性育人,两次理发就搞定
鲁迅拿出一把铜钱,放在桌子上对照着价目表的标准价钱一个一个数,一共数了两遍,才一把抓起交给了剃头师傅,随后就要迈出剃头店。“不对啊,上次剃给那么多,这次为何按照价目给?”剃头师傅不解,便问鲁迅。“上次你胡乱的给我剃,我就胡乱的给你钱;这次你认真的剃,我也认真的给你钱。”说罢,鲁迅一甩长衫潇洒离...
梧州路上老字号:梧州理发店
丁师傅是50后,在1970年代顶替其父在梧州理发店做剃头师傅,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快到了退休年龄了。过了两个多礼拜又去了一趟梧州理发店,把翻拍标有"源记理发室"《行路图》照片送给丁师傳。得知此店是有7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店内顾客兴奋地传看老地图照片。老张干脆从包里拿出相机,翻拍了这张老地图照片,说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