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列文森:历史的延续与断裂
当我们阅读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或者科拉科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流派》时,尽管后进的研究者会不断修正他们研究中的讹误以及对于史料的误读,但不可否认的是,从中我们感受到的并不是一个被观念与思想缓缓推动并改造的世界,而是那些观念如何跃动光芒,从彼得拉克与马克思的时代,慢慢浸染到今天的我们。
张巍卓评《尼采与布克哈特》|一位社会学家的文艺复兴
1931年到哥廷根大学后,他一方面从事文艺复兴研究,另一方面则开始对布克哈特的思想展开深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其“文艺复兴的社会学研究只是对布克哈特文化史著作的补充”。故而1941年出版的人物志《尼采与布克哈特》可以看作他此前著作结成的果实,只是布克哈特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一道出现的还有其仰慕者尼采。毋庸置疑...
欧洲近代史上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为什么说本来可以避免?
作者|[德]约翰内斯·布克哈特摘编|李永博01掷出窗外的和平?错失的埃格尔和谈如果说有一场战争可以避免的话,那么就是这场三十年战争。“布拉格掷出窗外”这一轰动事件尚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三人在布拉格被掷出窗外,但并没有人死去。那场血流成河的战争令无数人付出生命的代价,却始于这三十年间最不血腥的...
文艺复兴其实不存在?他的观点颠覆你的认知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Burckhardt)的观点。在其名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TheCivilisationoftheRenaissanceinItaly,1860)里,布克哈特以两大概念给这段时期定下基调:“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现代性”(modernity)。布克哈特认为,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从种族、民族...
阅读的力量·一直在一起 | 向荣推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对此,布克哈特有一段经典的解释,他说:“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和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对于国家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做客观的处理和考虑成为可能的了,同时,主观方面也相应地强调表现了它自己;人成了精神的个体,...
历史学家的案头书,在这里看见历史学的过去和未来
伯克指出比政治史研究范围更广泛的历史研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比如在十九世纪末,经济史作为民族国家史之外的另一种选择在德国、英国和其他地方建立起来;1860年瑞士学者雅各布·布克哈特出版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专注于文化史的研究,描述的是趋势,而不是叙述事件;十八世纪欧洲有一种要求关注法律、贸易、特定社会...
精神饱满、智识丰富、情趣盎然:纪念赫伊津哈诞辰150周年
“过多的死亡之影”笼罩着中世纪,但也正是在这种写作状态下,赫伊津哈朝着他引以为模范的前辈史家——著名的瑞士学者、一向以悲观主义观照文明史的雅各布·布克哈特——又靠近了很多。他的第二次家庭悲剧是1920年长子杜尔克的去世,时间点恰与战后岁月的开始重合。之后的十几年里,荷兰虽然保持中立,但在纷乱的思潮、...
李公明︱一周书记:图像修辞与史学研究相遇的……幽冥时刻
最后回到霍利在书中时常提到的尼采——霍利认为他是布克哈特最心仪的弟子——的史学思想吧。有两个观点我觉得颇有意义和刺激性,一是尼采在《历史的用途与滥用》中的思想,他说“最高形式的历史‘作品’”最终将是一幅“艺术上的而非历史上的真实图像”。(105页)二是过去大多数人文科学都倾向于将自身看成过去的...
文明要如何渡尽劫波,在一片荒芜中幸存下来 | 一周新书推荐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战争经历,并且追问文明是如何渡尽劫波,在一片荒芜中幸存下来的。作者约翰内斯·布克哈特,先后在斯图加特、罗马、艾希施泰特、比勒菲尔德和波鸿从事研究工作,1991—2008年担任奥格斯堡大学近代早期史教授,现就职于欧洲文化史研究所。
刘东:论史料的颠覆性|王国维|陈寅恪|史学|历史学_网易订阅
如果说,所谓“历史二”代表了后人想要涂抹出历史“连续性”的努力,并且由此代表了一种具有主观性的话语力,那么,所谓“历史一”则代表了前人所顽强留下的史料遗迹,而且它作为一种“反权力”还在不断地挑战既有的史学话语。围绕着“历史一”与“历史二”之间复杂而吊诡的关系,可以看到历史学在当今所遭遇的危险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