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超: 道德心的开放性——儒家心灵哲学的两种范式及其超越
陈来认为,孔孟所讲的德,很大一部分是“人伦德行”和“道德德行”,“人伦德行是为了伦理关系的义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完善;道德德行如仁义礼智,也不只是为了个人的完善,而包含着对他人的影响。”[60]因此,孔孟儒学中的道德心又不以内心的完善为终极的归旨,而是为帮助他人、爱护他物、改造社会提供了较强的动力。故...
如何培养为政的君子德行
礼是仁义嘉善之德行外化为社会礼仪,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不能拘泥于礼乐的外在形式,要透过玉帛、钟鼓的外在形式看礼乐的本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作为“六艺”之首,是儒学教育学生的六门知识之一。“礼”通过有节制、有规范的言行实践德性伦理。君子的行...
《道德经》里‘道’与‘德’的关系是什么?
其实道为体,德为用,所以道德经里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与德是体用关系,而“体用一源”,故曰「两者同出而异名」。有道体才有德之用,有德之妙用必有道之体。道不可见,但真实存在,好像隐隐约约能感受到,所以道德经里说「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道之...
中国文论与乐论关系“五段论”
文论与乐论在起源、功能、表现方式、言说内容等方面都表现出密切的亲缘关系。中国文论与乐论关系史可划分为五个单元,分别是先秦段、两汉至隋唐段、宋元明段、清与近代段、现当代段。这种宏观时段的划分并不意味着取消各个具体历史时期的特殊性,而是在“和而不同”逻辑下,在凸显共性特征基础上,厘定出文论与乐论关系...
试析儒学德性论的新时代发展与创新
儒学德性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再次成为了关系中华文明未来走向的关键节点。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探索,凝练出了一系列高贵,强大的精神谱系,这些谱系的凝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也更加明确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共同发展的美好信念。
今日悦读|德行之思
我们要改变一些人在义与利、言与行、德与能、勤与绩关系上存在的认知及行为偏差,就必须高度重视公民良好的德行养成(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首先,社会要切实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容许任何组织和公民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同时,又要切实维护和保障个性独立和人身自由,鼓励创新创造,激...
“居仁与隆礼——孟荀思想解读”第十三讲:干春松教授主讲《大勇与...
与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相比,荀子对于人的理解更接近于自然人性论。荀子批评孟子不能分清自然与人为的关系,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修养而成。《儒效》篇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这即是圣人进行社会建构(化性起伪)的必要性之前提。所以,荀子在论及“气”或“血气”的时候,主要指的是人的...
鹿博:“默识”如何成为一种工夫?——基于历史与哲学的考察
首先,“默识”成为工夫之一种密切关系着宋学发展中“道问学”与“尊德性”的辨证关系与地位变迁。当对“默识”的训解重心落在“识”上,作“识记”来解时,它严格来说便是“道问学”的路数,是面向客观世界以至最高真理的治学取径。汉唐诸儒对《论语》“默而识之”一说的诠释即多在此路向下展开。反之,当...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衍变与特点
他基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人性认识而融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基于儒家伦理至上的德性主义精神传统而坚持礼乐的象征意味及其对社会的垂范警示意义,以及理性的自我调节对人类行为的控制能力,并以之消解律法制约对人的情感与道德的漠视。因此,儒家的伦理型政治思想到了荀子这里,可以说是作了一个博采众家之长的...
“天命流转”的完美逻辑与道德心态 | 李向平
在儒家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等四科中,最先被强调突出的即为德行,从而形成包含有权力、道德、家国关系在内的天命德运双重运作机制,使王命和天命、国命和人命同具神圣性。在天生人成、天德随命的道德心态主导之下,天之神圣权威自天命分流,赋予其相应受命之人,这一过程要证明的便是一个天赋道德“灵验”和“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