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极力抹黑春申君,不惜给楚考烈王戴“绿帽子”
这证明楚考烈王并非“无子”,只能说“寄子窃国”才是谎言。同样,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秦纪》中也有相似记录,“十九年楚幽王薨,国人立其弟郝。三月,郝庶兄负刍杀之,自立。”与《六国年表》记录相同。司马迁撰写时行文流水,一气呵成,大概忘记了自相矛盾。“春申君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以吕不韦为相...
赵冬梅: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成书
本书从1063年英宗即位,到1086年哲宗初司马光离世,以司马光的后半生为线索,推演英宗、神宗、哲宗三朝政坛风云,深入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司马相业等历史细节,充分展现历史大变局中的抗争与博弈,再现共治时代末期知识分子的荣光与屈辱。本书行文晓畅易读,堪称历史学人通俗写作的典范,强烈推荐。
蔺相如完璧归赵,真的值得夸奖吗?司马光表示:就没有这样办差的
其实,作为一名史学家,司马光、司马迁能够各抒己见,他们的观点也都有各自的道理,对于我们后人而言,也都是有着可取之处的。但另一方面,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对蔺相如有的多是个人品性的考究、品评;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显然更着重的是对事物、事件整体的考究、品评。
一镜通古今:司马光与司马迁对历史解读的鸿沟之
司马光的“冷酷”与豫让的忠义:当忠臣形象遭遇现实考验在君臣关系的讨论中,提起孟子这位儒家大权威,司马光的态度或许会让人意外。要理解司马光对孟子的看法,特别有助于我们理解《资治通鉴》的主导思想。儒学的“左右之争”:司马光为何不近人情?在司马光的时代,孟子并不像今天这么被推崇,他的著作不过是先秦...
不只是司马光的传记
显而易见,身为官二代的司马光仕途起点就比寒门子弟高得多。除了这个明显的“不公平”之外,“正是在父亲和周围师长的影响下”,十七岁的司马光“对当时政治中最为重要的一些关系有了清晰而成熟的认识”,写成了《功名论》一文。在这篇文章里,司马光直截了当地提出,“愚以为人臣未尝有功,其有功者皆君之功也”,...
对司马光而言,砸缸只是他童年生活的一个片段,真实的他是怎样的
而他的仕途,在父亲的提携与恩师(庞籍)的关照下,也显得相当顺利——直到宋神宗即位,在王安石推动下实施变法,司马光成为反对派领袖,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保守派”,并因此去职,退居洛阳十五载,写成大名鼎鼎的《资治通鉴》,而与汉代司马迁并称“史界两司马”(www.e993.com)2024年11月22日。不过,对于司马光著作《资治通鉴》的具体经过,全书只...
【清廉家风故事】《司马光的家风 》
司马光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对学术的贡献。这便是他历经艰辛呕心沥血编纂而成的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该书自问世以来,影响深远,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司马光一生著作等身,如果说《资治通鉴》是打造了一面“历史之鉴”,那么,他写的《训俭示康》和《温公家范》,堪称中华传统家庭教育的...
进击的王安石:强辩下的大宋变法
只是这种特异性远不足以改变北宋的政权性质。王安石与司马光可以利用其能量与声望部分影响时代走向,但真正的决策者仍是皇权及其代理人。当皇权决意不受王安石与司马光影响时,王安石与司马光毫无办法。正是这个最大的常识,决定了十一世纪中国的政治论战,无论表现得多么激烈与充分,皆只能走向强辩,且必以诡辩告终。
司马迁受宫刑的真相
《太史公书》是其父司马谈临终前叮嘱他一定要完成的史书。对司马迁来说,撰写此书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更有延续父亲遗愿的意义。眼下,面对生死关头,他只能从绝望中寻找希望。所幸,汉朝对于死刑的执行界定并非一成不变。根据当时规定,有两种情况可以免死:一种是交钱赎罪,即“令死罪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而...
努力“还原”真实完整的司马光 北大赵冬梅详析一代名臣的“宽容与...
第三,讲述巨星们互动的历史,揭示司马光与同时代其他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司马光时代的政治舞台上可以说是星光闪耀,有着“超豪华”的“演出阵容”。在司马光的故事里,有范仲淹、欧阳修、包拯,有王安石,有苏轼、苏辙兄弟,有宋神宗。是的,原来他们曾经在一起,曾经有互动。“我将怀着一颗仰慕的心,跟大家一起回顾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