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心”到“恻隐之心”——基于“克己复礼为仁”的体用关系
仁、勇“三达德”循序递进的体用的互动和人的意志努力:“是心也,发于智之端,则为好学;发于仁之端,则为力行;发于勇之端,则为知耻;其实一也。”[12]230智、仁、勇作为《中庸》提出的修身治国的“三达德”,是君子同时应具备的德行,作为其践履功夫的好学、力行、知耻三者,则是相互发明的关系,即好学在于力行...
“居仁与隆礼——孟荀思想解读”第二讲:颜炳罡教授主讲《仁义与...
礼是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仁是孔子的创新;仁是礼的本质,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离开仁而言礼,礼就没有灵魂;离开了礼而言仁,仁就会蹈空。二、孟子继承了孔子仁学思想,发展、完善为仁义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他把仁和人性结合起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名家论孟 | 孔德立:知言与养气:孟子对仁义之道的新拓展
就仁义礼智四者而言,戴震认为,“言仁可以赅义……言义可以赅礼……言礼可以赅义……举义举礼,可以赅仁……举仁义礼可以赅智,智者,知此者也”。仁中有义,义中有礼,礼中有义,是说仁为枢机,是善性初始之源。义与礼之中又有仁,是说义与礼对仁的践行和长养。仁义礼中有智,意为能做到仁义礼者,是明辨...
居仁与隆礼—孟荀思想解读第三讲:杨泽波教授《性善与性恶各自的...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之所以有这种情况,是因为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非完全一致。孔子思想中有欲性、仁性、智性三个要素,其中仁性和智性都是成德成善的根据;孟子思想中则只有欲性、仁性两个部分,仁性成了成德成善的唯一根据,智性失去了应二、荀子性恶论...
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中哲史学会2024年会纪要
孟庆楠从学派渊源、思想特征、政治背景、核心问题以及玄佛关系等方面梳理了玄学研究状况,提出现代玄学研究有两大主题:有无问题以及名教与自然的问题,认为对于后一问题涉及的复杂理论内涵仍缺少深入的辨析。刘勰娇认为王弼以会通儒道“德”论为中心,贯通“上德”与仁义礼智,为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之德奠定了新的形而...
傅锡洪 | 即用是体:宋明儒学视野中王阳明“良知”的意义
只因知字与智字通,故认知为用者,既专以分别属之;认知为体者,又专以智属之(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恐亦不免各堕边见矣。性体也,情用也,曰知曰能才也,体用之间也。是故性无为而才有为,情有专属而才无专属。惟有为,则仁义礼智,一切凭其发挥,有似乎用,所以说者谓之用也。惟无专属,则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一切归其统率,...
「党建阅读」陈来:朱子《仁说》与道学话语
盖仁也者,天地所以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者也。惟其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是以未发之前四德具焉,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统;已发之际四端著焉,曰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而侧隐之心无所不通。此仁之体用所以涵浑育全,周流贯彻,专一心之妙,而为众善之长也。
传统“德·法·人”结合的法哲学智慧
对四善端进行教化培育,就能获得“仁义礼智”的善德,将其运用于家庭、社会和国家建设中,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但孟子不满足于善德之治,对法律之治亦持认同态度,故提出了“徒善不足以为政”的论断,光有依赖内心调整的德治是不够的,还得有注重外在约束的法治作为补充,道德与法律需结合而治,才能发挥出更好的...
孟学研究 | 袁晓晶:孟子政治哲学的道德直觉主义基础
借助西季威克的道德直觉主义方法,可以直觉主义来诠释孟子的道德哲学,以及其与政治哲学的关系。孟子的道德直觉主义基于其四心之说,“仁义礼智”四心中,“智”具有一种直觉的认知能力,为四心之直觉倾向奠定了普遍之基础;而“仁”统四心,又使四心之直觉有了向外延伸的扩展能力。以“四心”为根基的道德直觉主义,在...
儒家五常与儒商经营之道
摘要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即“五常”观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涵养着新时代商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新时代儒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相结合,积极应对新时代商业局势和挑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开拓创新的儒商精神,并不断赋予儒家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