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明德苑】清风箴言 | 选拔人才需注意用人导向
于是,汉朝就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因为可以弄虚作假,不知书的文盲伪装成秀才,与父母分家别居的忤逆伪装成了孝子。又如清朝道光皇帝,是一位极为节俭的皇帝,自己爱穿打补丁的衣服,喜欢任用简朴的官员。于是有些人把好好的官服打上几个补丁,朝野上下充满着穿破衣烂衫的官员。无论是以孝子为...
清朝科举制:本是为了让王朝发展得更好,却阻碍了文人正常发展
科举制度建设的初衷是为了王朝的发展而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服务王朝的,但是清朝的科举制度已经演变成了控制文人思想的工具,让文人本来由一个建设国家的人才转变为国家蛀虫的庸才,所以我认为《儒林外史》揭露了清朝科举制度的弊端,使得文人由人才变庸才。《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在四川的一个考试中,有位考...
古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到底有多难?他们的水平放现在如何
自从隋朝文帝开皇7年(公元587年)首开科举考试以来,直到清朝末年,前后总共经历了1300多年历史。我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办法。——龚延明《关于科举制起源的再商榷》我国科举制度的出现,可以说是彻底打破了以往的用人制度,改变了因血缘世袭关系和贵族世族之间的垄断关系。让部分社会中下层(草根阶层...
认知战认知作战:康熙《古今图书集成》编纂中的认知作战分析
科举制度作为清朝人才选拔的主要途径,也是清廷推行认知作战的重要阵地。通过将《古今图书集成》中的部分知识体系融入科举考试,清廷成功地将知识的权威性与政治认同紧密结合在一起。方法:将类书中的内容,尤其是与治国理政、儒家经典相关的部分,纳入科举考试的范畴,迫使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清廷认定的知识体系,从而在思想...
浙江一男子捐赠3份清朝科举试卷,字体是标准馆阁体
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选官制度,不仅为当时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还对我国的传统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了清代逐渐衰落,但仍有“三级四试”之分,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课卷。什么是“馆阁体”?所谓“馆阁体”,指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
浅谈清朝科举的年数
值得一提的是,清军这年五月十五日刚刚占领南京,七日后方捕获南明弘光皇帝,就匆匆在江南省举行乡试,时人记载不乏当地士子被强迫参加的范例,这表明清朝的确将科举当作争正统、揽人心的工具,而非仅作为选拔人才的机制(www.e993.com)2024年10月29日。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清朝举行了第一次会试和殿试,即“丙戌科”,录取傅以渐等四百名进士,此后四...
中国古代就有翻译官?最早可以追溯到金、元两朝,清朝为鼎盛时期
首场翻译科乡试启幕雍正二年(1724年),首次满洲翻译科乡试在北京举行,共选拔出9名翻译举人,标志着翻译科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自此之后,一批批精通满汉双语的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满清王朝的语言基础添砖加瓦。值得注意的是,参加这次翻译科童生考试的人数相当可观,史料记载多达800至1300人,反映出当时八旗子弟...
清朝冷知识-细说清代学校与科举
清代的学校与科举,大体上沿用了明代的制度,内容上有所损益,措施上更为周密。学校是储育人才之地,科举是抡才大典,两者相辅而行,关系十分密切。读书士子入仕,主要通过科举,而要由科目登进,必须是学校的生员。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养育士人以应试科目,不过学校生员做官不一定要经过全部科举考试的阶梯,入国子监肄业后,便...
明清文人如何看八股?
方苞奉诏编写明朝八股文选集,对于八股文的态度可以在其《方望溪遗集》中《李雨苍时文序》表露无遗:“余自始应举即不喜为时文,以授生徒强而为之,实自惜心力之失所注措也。每见诸生家专治时文者,辄少之;其脱籍于诸生而仍好此者,尤心非焉。”这个态度绝不是方苞一个人如此,清代文人大都如此,八股文只是...
时代的一粒灰,落到读书人头上
对于帝国而言,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何吸纳其中的人才进入官僚体系,也是清末新政亟需解决的问题。学堂选官,正是后科举时代针对新式学堂推出的一项选拔制度。早在科举尚未完全停废前,学堂选官制度就已萌芽。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颁行《学堂选举鼓励章程》,宣布凡是通过学堂选官考试合格的毕业生,可给予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