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王安石是敌是友?崔铭诠释“君子和而不同”丨东坡大家讲
在学术上,王安石主张思想统一,而苏轼则倡导多元化。在政治上,王安石作为主政者,关注的是富国强兵的短期目标,苏轼作为批评者,则主要着眼远图,将吏治和民生放在主要地位,强调“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虽然二人主张不同,但都没有私见,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关切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希冀太平盛世。他们都崇尚气节,王安石坚...
政治投影下的东坡像 ——读艾朗诺《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
他总结道:“苏轼基于他的文学创作以及相关的艺文活动发展出了一套政治、哲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有效地支持他推进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即反对王安石的新学。”(第434页)把苏轼主要活动,悉数置诸王安石的笼罩性影响之下,这是著者勾勒的东坡像。如果说此书涉及方面众多,“散为百东坡”的话,那么主线之一贯,又使得百...
苏轼谪居海南诗文创作真善美研析:兼论其民族观的形成
和杜甫“读书破万卷”相比,苏轼“活读活用”法的范围更加广泛,他将诗学“活法”扩展到文学艺术的其他体式和更多领域,如词学、赋学、经学、绘画、书法、弈棋、杂技、数学、医学、兵学阵法、政界任吏、救荒赈灾、治国利民、阴阳、养殖、印刷和民生,等等。谪居海南时期,苏轼文学创作中所展现的平等、进步、朴素的民族...
好书·书评 | 政治投影下的东坡像
他总结道:“苏轼基于他的文学创作以及相关的艺文活动发展出了一套政治、哲学思想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有效地支持他推进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即反对王安石的新学。”(第434页)把苏轼主要活动,悉数置诸王安石的笼罩性影响之下,这是著者勾勒的东坡像。如果说此书涉及方面众多,“散为百东坡”的话,那么主线之一贯,又使得百...
深度好文:通过一生经历,看苏轼儒释道思想的转变!
正所谓“寓于物而不居于物”,苏轼自入仕起便秉持着一种淡泊名利的品格,太过纯正的“爱物仁人”的儒家思想,使他从政的每一步都走的太过刚直。眼看着北宋积贫积弱而导致的民不聊生的局面,苏轼主张改革,却反对王安石过于激进盲目的措施,此般矛盾的政治态度,让苏轼夹在两党之间艰难生存,胸中的一股“浩然正气”让...
崔铭诠释“君子和而不同”
在学术上,王安石主张思想统一,而苏轼则倡导多元化(www.e993.com)2024年11月26日。在政治上,王安石作为主政者,关注的是富国强兵的短期目标,苏轼作为批评者,则主要着眼远图,将吏治和民生放在主要地位,强调“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虽然二人主张不同,但都没有私见,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关切北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希冀太平盛世。他们都崇尚气节,王安石坚...
苏轼美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的融合——“三教合一”视角下的旷达超脱
苏轼的一生,是文学与哲学交织,艺术与人生并行的生动例证,他将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超然物外融为一体,形成了其独特的“三教合一”世界观,这种思想深深渗透于其艺术创作之中,尤其是书法艺术,成为其旷达超脱人生哲学的直观表现。在当代,重新审视苏轼的美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的融合,具有多重价值。...
“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正文约3万字,建议收藏)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21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遭受诬陷被贬为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
论苏轼书画艺术的“活法”思想
诗学“活法”说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苏轼深谙“活法”的真谛,并创造性地将这一思想贯通于书画艺术实践之中。在对待前人古法的态度上,他主张“变古法”“出新意”。在艺术法度的把握上,他推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在探求艺术创作规律的过程中,他讲求“随物赋形”“行云...
李贵|文助江山:论苏轼对宋朝各地的文学塑造
文学观念发展的背后,必有繁盛的文学作品刺激和促进。中唐至两宋“文助江山”说的出现,与唐宋文学中发达的地理书写密切相关,其中苏轼的作品就在前人基础上形塑了宋代的许多地方,堪称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苏轼36岁已自称“身行万里半天下”,[9]其一生大起大落、几起几落,反复在朝-外任-贬居,足迹遍及宋朝的东西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