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琪|中国学者眼中的希伯来历史文学《列王纪》
1988年)、美国惠顿学院英语系教授莱肯(L.Ryken)所著的《圣经文学》(徐钟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顾晓鸣教授于1990年代开始主编的“犹太文化译丛”等皆提升了大陆读者对圣经文学作品的认知,而大陆学者自己所撰写的相关论著彼时大多停留在对圣经文本内容的复述。
邹兆辰:李大钊对“历史”概念的探讨
1920年以后,李大钊接受了北京大学教授的聘任,开始在政治学系和史学系讲授社会主义史、唯物史观、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同时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朝阳大学、北京中国大学等学校兼课。在讲授这些课的过程中,李大钊一再强调了历史观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已经确立了以唯物史观作为考察历史的指导思想。这在他的讲...
钱穆与民国学术|历史时间是延续的吗?
中国作家舒芜在回忆录《舒芜口述自传》里说,他原来是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可是后来读了俄国的米丁写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发现在这部书中井井有条地铺陈从过去的历史到未来的道路,「使整个世界井然有序地呈现在眼前,为任何圣经贤传所未有」。舒芜也在回忆录中提到,当时家里一些左派的年青人会开大会,斗...
17世纪法国,为证明《圣经》历史比中国长,教会的证据有多奇葩?
在这本书里,卫匡国将中国历史从黄帝起又往上推了二百五十五年,即从公元前二九五二年算起,这就使中国历史比《圣经》拉丁文本所记载的大洪水的日期,即公元前二三六八年早了六百年左右。这下子,正统的神学家们可吃不住劲了,纷纷披挂上阵。一时间,各种奇谈充斥欧洲论坛:有人试图说明中国古籍中所记载的“大禹...
【历史地理】中国5000年来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的规律,历史时期...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1972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5000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4个温暖期和4个寒冷期。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例如,公元1000年到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
商伟|时间也蕴含了错误和遗忘:谈文学史写作
时间也蕴含了错误和遗忘:谈文学史的写作本文选自《云帆集》,原载于《北京青年报》(2013年7月12日),尚晓岚(笔名尚思伽)采访(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文学史的分期不宜看得过于绝对问:《剑桥中国文学史》的一大特色是各个章节的分期,不完全以传统的王朝为依据。您撰写的下卷第四章“文人的时代及其终结”是1723—1840年,始于雍正即位...
李兴|全球史视域下的东西方比较:逆转时间视角与学科建构思考
刘德斌在主编的《国际关系史》中写道:“1500年被看作世界历史的重要分割点,从这一时间节点开始,西方开始超越非西方并且逐渐成为全球性国际体系的构建者和主宰者,但直到18世纪中期,中国的综合国力依然属于世界首位……然而,18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已经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时期,闭关自守的中国,仍然在传统的农业文明道路上蹒跚而...
历史惊人地相似,巴勒斯坦人的结局,中国史书已经有了清晰的记载
时间来到1917年,英国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夺取了耶路撒冷,这下,犹太人瞅准时机,大量涌入耶路撒冷,开始和阿拉伯人抢地盘,耶路撒冷陷入动荡。1947年,联合国通过会议,允许犹太人建立国家,并把巴勒斯坦1.52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划给犹太人,剩下的1.15万则由阿拉伯人统治,至于耶路撒冷,则属于国际化城市,不归属任何一方。
张朝意:当代中国学家不再是托着《圣经》来华的形象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11月24日,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数百年来,汉学和中国学是中国与世界进行广泛交流的文明结晶。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最终汇流成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交流史。今天的汉学发展如何?近年来,越来越...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文坛三公案”
以举国之力,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内,对一位不再具有任何现实的政治影响力——被国民党和美国政治、学术机构双重拒绝,在美国做寓公,“贫病交迫”的“穷老头”实施“降维打击”,看起来多少有些不可思议。但如果从思想史层面来思考这个问题,真正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的人却不会感到奇怪。因为胡适是现代中国学术范式的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