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距今约5000年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
新华网拉萨5月27日电(记者裘立华、向晓林)距今约5000年的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遗址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对于研究人类、尤其是青藏高原人类的起源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昌都地区昌都县卡若村西、海拔3200米处发现一处遗址——卡若遗址,1978年和1979年两次进行发...
韩建业:马家窑文化与史前“彩陶之路”
在更远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也发现了和马家窑类型近似的陶器,但彩陶已经不多见了。卡若文化人群也和马家窑人一样种小米吃小米,他们用的掐谷穗的爪镰或者石刀(古代正式的名称叫“铚”),和马家窑的很相似,就连刀背略下凹的细节都一样。可见公元前3000年左右马家窑人或者羌人已经登上了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东部...
探访古文化遗址:几千年前西藏湖北两地建房制陶技艺相似
卡若遗址紧挨澜沧江,于1977年发现,从1978年到2012年期间历经四次考古发掘,共揭露遗址面积1800平方米左右,发现房屋遗迹31座,出土了上万件的石器、骨器、陶器等文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粟米、贝壳等。2023年7月30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探访西藏昌都卡若遗址。遗址通过场景复原方式,再现...
东西问丨张云:西藏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而1977年由昌都水泥厂工人在施工中发现,1978年夏首次试掘、1979年5月至8月第二次发掘的昌都卡若遗址,填补了中国田野考古学在西藏地区的空白,成为青藏高原科学田野考古工作标志性事件。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双体陶罐。受访者供图截至目前,西藏已调查登记的各类文物点446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73处,其中国家级70处...
道中华丨霍巍:考古实证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上)
进入到距今约5000年以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小恩达遗址以及山南昌果沟遗址、拉萨曲贡遗址等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的发现,既能反映出高原古代文化自身特点,同时又与黄河、长江上游地区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出现了若干相似的文化因素。例如,卡若遗址中出土的农作物为粟类、遗址为半地穴式的红烧土房屋、流行彩陶花纹、陶...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西藏唯一入选项背后隐藏了什么故事?
在卡若遗址发现之前,学界观点认为西藏高原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人类居住的历史至多不会超过2500年(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但卡若考古一下把这一历史向前推进到了距今5000年。左图为卡若遗址出土的陶罐图片翻拍自《昌都卡若》考古发掘报告;右图为甘肃马家窑文化三角折线纹彩陶壶图片来源于马家窑文化官网...
从考古发现看西藏史前的交通与贸易①
(一)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宝贝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西藏史前时代的“舶来品”,是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出土的10枚穿孔贝饰。这10枚贝经鉴定均系宝贝(CowrieShell),上有穿孔,出土时与其他的小件装饰品组合在一起,作为卡若原始居民日常佩带的装饰器物使用③。卡若遗址考古发掘的主要主持者童恩正就敏锐地指出:“此类贝主要...
史上规格最高!216件西藏文物亮相首博,啥也别说了排队去吧
首博策展人张杰介绍,这件文物高18.7厘米、长31厘米、宽15厘米,出土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遗址,“在整个卡若遗址所出土的陶器当中仅此一件,代表了当时卡若文化的最高制陶水平和造型能力。”而在艺术水平和表现形式上,它与黄河流域典型的新石器文化彩陶相差不大。同样,来自于西藏博物馆的“三角折线纹夹砂黄...
手记丨行走青藏高原,探访长江文化
7月30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万里长江行”探访团来到西藏昌都卡若遗址,昌都市文化保护研究所所长扎西旺加(左二)向探访团介绍情况。王筝摄卡若遗址是目前西藏境内保存最好、最系统、遗存最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揭示了西藏距今5000—4000年前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线索,比较完整地勾勒出藏东的生活方式,是研...
这件卡若文化“神器”,何以成为西藏博物馆镇馆之宝?
朱墨彩绘双体陶罐体现了新石器时期卡若人精湛的制陶工艺及其社会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西藏远古先民与周边地区的人们保持着密切联系与交流。本文约1300字阅读需要4min出土于西藏昌都卡若遗址的朱墨彩绘双体陶罐因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造型艺术,以及其作为西藏地方文化的早期代表而成为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