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专栏|高丙中:发现“民间”的自我呈现
研究领域涉及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理论、人类学方法、社会组织和社会领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代表作有《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研究》2008年第2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革...
我是民俗学研究者游红霞,福建百年民俗“游神”何以走红,问我吧...
游神,是福建、广东等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人们将庙里的神像抬出庙宇游境,请神祇“巡视乡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项古老的庆典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网友关注。近日,一名网红扮演成神明的模样随队引众怒。据说福州有一千多位神明,“游神”文化的原型出自哪里?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啥福建、潮汕地区的人们都...
筚路蓝缕再续岭南民俗学脉|缅怀著名民俗学家叶春生教授
深受师生爱戴,在民俗学与民间文艺领域勤奋著述,先后出版《广东民俗大典》《区域民俗学》《岭南俗文学简史》《岭南民间文化》等学术著作达50余种,500多万字,为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天星|“殖民学术”:日据时期台湾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这些成果不仅使得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台湾民俗研究更加学术化,同时通过对台湾少数民族语言、服饰、宗教、祭祀、神话、传说的系统研究,让日本殖民者进一步全面且深入地掌握了台湾少数民族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特点,从而助力于台湾总督府更加有针对性的调整“理蕃”政策。即便理农学部的研究也是如此。如农业经济学研究室奥田彧在...
民众的艺术是“真正的艺术”
民间歌谣唱的是平民之心声,反映民众生存发展之貌,历久弥新,能够表现出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穿透力。同时,民间歌谣所映射出的民间伦理观念,具有多元复合的特点,调侃、嬉戏、异质、赞美、抨击、振奋的声音比比皆是,它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极为贴近。因此,在文学、语言学界、民俗学层面之外,《庶民之声》的“到民间去”...
鞠熙丨狐仙故事与北京城的宇宙论
三、特点各异的城楼狐仙及其故事信仰本文将从内城东北隅角楼开始讲起,沿城墙按顺时针方向说明各处狐仙崇拜的情况(www.e993.com)2024年11月1日。详细介绍这些故事与相关活动,不仅是钩稽北京民间信仰的历史,更是为了系统性地呈现各处城楼狐仙的不同身份与特征,为下一步总结北京城市空间的景观秩序及其宇宙论意义奠定基础。
同沐灵光 福润圣地——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讲好妈祖故事扩大妈祖...
港天后祖祠的联系和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妈祖信俗文化在海内外广泛传承和发扬。”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董事长、“妈祖回娘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林自弟介绍,“妈祖回娘家”祭祀习俗项目涉及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艺术学等许多内容,作为妈祖文化的组成部分,融入于民俗与民间信仰之中,永续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多民族叙事语境下中国龙母传说的“双重谱系”
林继富提出了民俗谱系解释学的构想,从亲缘、姻缘、地缘、业缘、语言关系等角度解释民俗现象;田兆元认为,中国民俗现象的一个典型特点,是文化时空上的谱系性,经由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民族融合,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渗透至现象中,积年累月,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就逐渐谱系化,形成具有整体意识的区域民俗。民俗谱系理论对于观照...
【文化·荟萃】一画开天 肇启文明——伏羲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意义
伏羲、女娲作为人类始祖的传说,尽管在情节上各有特点,但基本结构大同小异。历史学、考古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地区、多源头的远古文明,中国古代文明是相互融合、多源并起的。伏羲传说和信仰在汉族、苗族、彝族、白族等多个民族中流传,伏羲文化对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于我们探讨...
田兆元: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
研究民间信仰有诸多的视角,或着眼于社会管理,或着眼于结构功能分析。但在民俗学看来,民间信仰是一种文化遗产,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由于城市扩张,乡村离散,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的挑战,面临失传消逝的危机。因此,我们对城市化进程中的民间信仰,应以传承保护的视角来讨论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