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迎忠 杨雨欣:突发事件中媒介化治理的演进历程与作用机制
数字媒介技术创新了新闻媒体多维度、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表达方式,利用数字媒介手段实现多平台齐发,迅速将突发事件较为完整的信息链条和各环节的处理情况客观传递给公众,对社会各界起到警示作用,有效组织群众开展自我防范,规避潜在的个人风险。突发事件中许多事实信息处于“缺位”状态,新闻媒体能有效整合信息,创新内容...
政府在线回应质量感知对公众政治信任与持续电子参与意愿的影响...
充分表达与公众建立持续和谐关系的美好愿望(常多粉,孟天广,2021),促进公众理解、改善公众与政府关系(Berger,Hertzum&Schreiber,2016),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可(黄骏,张昱辰,2023),最终提升公众的诉求处理满意度(Tax,Brown&Chandrashekaran,1998)。
张志安等|从公共传播到智能传播:新闻实践及实务教学的范式变革
大众传播视域下的公共传播提倡传播权、倾听的责任与媒介接近权(Husband,1996),强调传播内容的公开性与公共性,即个体不受时空限制地作为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消费者,与主流媒体在公共信息体系(abodyofpublicinformation)互为补充又彼此竞争(Stappers,198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
《传媒观察》丨作为体验的新闻:受众媒介化情感的生成与表达
有学者基于“远方苦难”的现象,分析媒体在公众对苦难的感知过程中所起到的“中介化作用”,强调媒体不只是起到形式上的连接作用,其对苦难的呈现方式也影响着受众的感知方式。也有学者聚焦于“媒介化愤怒”,认为愤怒不仅依托媒介进行传播,同时也因为媒介议程改变了其生产、表达和体验的逻辑。“共情”问题亦是当前讨论的...
何谓“媒介物质性”:一种马克思主义视角的辨析
媒介形式的选择和使用,实际上就是对现实再现方式的选择,具有政治意义。媒介政治揭示了知识生产与媒介物质性相融合的政治性。媒介复合体所形成的技术环境,深刻影响着知识生产的方式和内容。哪些知识能够被生产出来,哪些人能够参与知识生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技术的发展状况。而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又受制于政治经济...
中西互释下的媒介认知建构——以十九世纪Newspaper译名变迁为视角
“新文纸”和“新闻纸”音同字异并指涉同一事物,有两种可能:一,“新闻”和“新文”含义相同,可混用;二,Sin-wanche是该媒介在广东方言中的发音,当其落之书面时并无明确汉字(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上述史实表明,跨文化交流中的参照对象长期处于变动之中。参照行为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复杂、动态且多元的过程。人们常在不同对象间...
于留振评《消费历史》丨历史学家和大众文化,谁来塑造公众的历史...
中国的大部分专业史家对公共历史更是充满警惕,有的学者虽然承认公共历史的一些积极意义,但也忍不住提醒说,大众历史存在忽略历史事实、歪曲和虚构历史、从而沦为追求商业利润或刻意迎合受众的“媚俗化史学”的危险,因此,“历史学家不仅应该介入历史知识的大众化与普及化,更应该潜心学术,不断地探求诸多的历史‘真相...
2024 年了,公众号依然值得讨论
2公众号的历史意义公众号是自媒体的第一个大型生态。2012年开始,就有大量的商家号和营销号出现了。只要能稳定产出10w+的文章,年入百万成了一件不难的事情。在这个媒体平台上,诞生了同道大叔这种传奇作者,也诞生了罗辑思维这样改变知识付费行业的现象级账号。身边有几个只有一支笔杆子的朋友,过着清苦的生活...
公共关系的涵义与基本要素
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讲,传播是指社会组织为了达成某个目标而运用传播媒介和其他手段与公众进行信息互动的过程。传播既可以直接进行,如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也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手段间接地进行。人类几种主要的传播形式在公共关系活动中都可以广泛采用。例如,对小范围的特定公众,对需要获得较多信息反馈的公众,对期待...
方延明|传播与人类活动的辩证法——兼论大众传播的主客体间性
言论自由的主体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然人”,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媒介传播的“法人”,亦即传播媒体。密尔的《自由论》为人们津津乐道,“如果除了一个人以外,人类的意见都相同,人类迫使这个人保持沉默的理由也不比这个人迫使人类保持沉默——如果他有足够的权力这样做的话——的理由更正当……如果被压制的意见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