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的前世今生——为什么说简体字对繁体字的扬弃,是一件大好事
所以,现在我们通常说的(包括网络争论)“繁体字”应该是指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公布之前使用的通用正楷汉字,而“简体字”即指1956年后的“简化字”。正是由于这种民间的称呼,给大家带来了不少误解,其中最典型的误解就是:先(1956年以前)有繁体字,后(1956年以后)有简体字;简体字是将繁体字的笔画简化或另造字而来...
汉字简体好还是繁体好——有继承的合理简化,酌情使用一些繁体字
恢复繁体字是有必要的,但不是全部恢复,应该长期有步骤的恢复一些合理的繁体字。就现在来看,应该是酌情恢复一些问题较大的繁体字。比如在《说文解字》中:“斗,十升也。象形,有柄”。段玉裁注:上象斗形,下象其柄。可知“斗”是计量器物,是个象形字。鬥,甲骨文作甲骨文中的“斗”甲骨文的“鬥”象二人徒...
为什么台湾和香港至今还要沿用繁体字?
这是因为,繁体字的构成都含有一定的逻辑或道理,容易记住;而简体字没有了这些内在逻辑和道理,学习时只能完全靠死记硬背一笔一划,因此学习起来不是容易了,而是更困难了。以“圣贤”二字为例,这里的简体字和字义根本没有任何内在逻辑,所以记忆其字形和字义只能完全死记硬背。而他们的繁体“聖賢”则很容易把字形和...
“壹”是“一”的繁体字吗
“壹”是“一”的繁体字吗答案很简单,不是,“壹”是“一”的异体字,也是“一”的大写。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异体字,一个是大写。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一般来说,异体是同时都在使用的两个字,在文字的演化上,最初形成的文字传递到各地,拿周朝来说,分封...
韩永博:所谓“繁体字是清朝钦定的抑制汉文化的工具”辨证
2、繁体字是被简化字替代掉的那部分正体字。3、简体字加上未做简体替代的正楷字,是当今的汉字正体字。然后,我们再看看《康熙字典》是什么。“康熙字典:清代张玉书等奉康熙帝命编纂。始于1710年,1716年成书。初名《字典》,后改现名。收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分二百十四个部首。是中国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
写繁体字就有文化吗?
因此,“礼失求诸野”的另一个意义是:越“古”的未必越“正宗”;台湾人喜欢把“繁体字”叫作“正体字”,正是“越古越正宗”的心理的最好写照(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如果“越古越正”,那么,“正体字”应该是“甲骨文”,即使退而求其次,至少也得是《说文》中的小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隶定”之后的“楷书”。《说文》中“古文...
简繁体字之争再起 专家:简体字有利于文化传播
有学者以“尘”字举例称,其本意是“鹿行扬土”,古字是三个鹿下面一个土,繁体字将之简化为一个鹿加一个土。而简体字直接变成一个小加一个土,也很形象,还符合“尘”的字义。可见,简化后的汉字虽然直观感觉减少了,但是符合时代要求,如果写三个鹿一个土,光写繁体的“尘”字都要写上很久,简体字反而更利于文...
人大代表吴仕民:恢复繁体字 传承传统文化
理由之一,他认为50年代出现的简化字违背了汉字结构的规律,甚至没有规律可循。他拿“东”的繁体字“崬”举例说明,认为繁体字从字形上一目了然,“太阳升起来恰好在树丛里的时侯,那边就是东方,”而现在的“东”没法从字形或是字义上加以解释,他认为类似这样的字很多。
“国”字庄严
甲文的国已有了繁体字國的雏形,金文有的国字则备全了“國”的四个字素和要素(见图一.2),几千年来,无论字形怎样嬗变,“两素”依然。《说文》:“国,邦也;从囗从或”。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是人口,以小口代表;2.是土地,以“-”代表,“-”又表示统一的治国纲领;3.是以代表古...
浅谈简体字与繁体字的优缺点以及对汉字改革的看法
“聲”字也是一样,“聲”要么是“听见”的,要么是“发出”的,繁体“聲”带有“耳”,一看即知“听”之意,简体“声”则是根本看不出来了。实际上,简化“聲”的时候完全可以和简化“聞”一样,减少笔画,但是保留最关键的“耳”,便于理解字义。5、“產”,繁体字义一看便知,因为有个“生”;事实上“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