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专栏丨陈连山:当代民间文学界对民众主体性的重构
代表性主要是指入选作品能够代表地方文化,或者某种地方文学形式,在有限的篇目范围内尽量充分地展示民间的文化面貌,反映其特殊的文化价值,而不是考虑它是否具有普适性。我对“三性”原则的解释可能有点理想化,《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辑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政治性的解读。但是我从概念上来理解,能够把问题看得更清...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主体性问题
在人类原型意义上,关于主体性的理论和解释,往往指单个有机体按照自己的意图行事,即行动的意向性提供了行动的标准概念,而行动能力的行使或表现则提供了主体性的标准概念,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基于行动标准理论的意向性主体性路径无法容纳生物有机体和人工主体,这种关于主体或认知系统的概念变得不再适切。生成主义者...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与边界平衡策略
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能够与时俱进,根据新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对译文进行调整,使其始终保持活力和准确性。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都需要发挥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翻译的文学作品,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图,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搭建起坚实的桥梁,才能以创造性的思维选择最合...
牟宗三的“中国式唯心论”刍议 | 黄敏
这是从主体上看,本心即性,由此能尽心、知性,主观性原则实为主体性原则(subjectivity)。其次,“客观性者其本身即理也”,天道代表客观性,而从心即理的意义看,心体即能求道、弘道、尽道。再者,“绝对性者其本身即‘乾坤万有之基’也”,良知即为乾坤万有之基,由此创生万物,可见良知的绝对性是从存有论意义言...
李丹|数字公民身份的主体性重塑
数字治理中的主体身份变革,引发了公民身份的底层性脱嵌、结构性鸿沟和交互性张力,使传统公民身份制度不能做出有效应对,因而必须对数字公民身份制度进行法律确认,扩展宪法中的公民含义,才能完善数字治理。二是衔接自然/数字双重公民身份。在当今数字时代,人们具有物理/数字双重身份,只有在自然公民身份和数字公民身份之间建立...
张伟| 数字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逻辑关联、实践原则...
以增强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为核心要旨,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中,把握以人为本、内容铸魂、统筹协调、开放共享、安全底线原则,从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监管五大维度入手,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关联、可再造的文化数据,实现文化资源整合、文化生命延展、文化交流拓展、文化体验深化、文化安全...
数字传播对人主体性的异化及对策
导读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分析从劳动异化到数字劳动异化的时代变迁过程,针对人在数字媒介中的表现剖析其深层原因,分析数字媒介对人的控制过程和对主体性的占有过程。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革新,人们在社会中创造价值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运用不同的劳动方式来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价值。但是劳动的异化却...
新视野丨掌握科学的价值观及其方法论
主体明晰化原则。突出主体性是价值思维方式区别于求实思维方式的根本点之一。主体明晰化原则认为,不仅要研究客体的情况,更要研究主体本身及其需要的情况。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明白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究竟需要什么和能够实现什么,逐渐从混沌无知的自在状态进入到清醒理性的自觉状态。而逐渐科学化和理性化的评价和选择,...
方芷格|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独创性主观标准之建构——以“创作工具...
以作者为中心,蕴含着两方面的含义:首先,从文学话语层面上看,作者不仅是文学话语的创作来源,亦是文学话语的意义主宰。这是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中产生的观点。但由于彼时的“作者中心主义”过于强调作者崇拜和创作权威,为后现代文学批评对作者的解构埋下了伏笔。其次,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中心主义”则更多地从主体性...
不同的“先验”——简论胡塞尔与康德、新康德主义的对话与分歧
“先验”的首要含义是彻底的“明见性”(Evidenz)或“自身被给予性(Selbstgegebenheit)”,而不是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是认识的可能性条件;相应地,先验哲学不是简单地认为先验主体性(自我意识或统觉)是关于经验对象或客体性的认识的可能性条件,而是要将一切对象或客体性都视为主体的意向性构造,或者说相对于主体自身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