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乡土中国》的三把“钥匙”
《乡土中国》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尽管只有几万字,但学术概念、术语较多,如“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等。概念是作者展开论述的线索,是各章之间建立联系的纽带。概念还是作者揭示社会本质的支点,有了这一个个支点,可以顺利跨越一丛丛复杂的社会现象,实现全书论述脉络的畅通。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
书香育人·传记明彰 | 《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文字。但尽管传统乡土社会中不需要文字,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字作为现代化的工具,文字下乡是必要的。谈及一个社会往往离不开社会的伦理秩序,《乡土中国》中的“礼治秩序”,是一个不需要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而乡土社会是一个”无为而治”的社会...
从《乡土中国》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广东实践
书中探讨的差序格局、行为规范、礼治与文化、血缘和地缘等观点和概念都成为研究我国乡土社会的经典。在叶林看来,《乡土中国》是一部具有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巨著,虽然首次出版距今近百年,但对于当下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现在国家的一些政策,在城市进入了比较规范、严格、基于一些规则或契约的管理,但在农...
《乡土中国》一部让你欲罢不能的社会学神作
1????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基层分布着一大批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是中国社会的基石。2????乡土社会的特点是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生活上互相合作,基本是天天见面的,甚至凭借脚步声或者说话声音就能知道对方是谁。3????乡下人被认为是愚的。这并不是...
孟繁华在花城文学院开讲:乡土文学是不断流动的概念
“无论写乡村、城镇还是大都市,文学要处理的问题是不变的,那就是人的内宇宙,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人的心理,是世道人心。”因此,作家的任务是要重新回到生活、深入生活。“乡土文学是不断变化、不断流动的概念”,只有处理了农村的精神归属的作品,才是真正意义上好的乡土文学。
人情退散,手机崛起:社会学者杨华眼中的乡土中国变迁
界面文化:费孝通曾提出“乡土中国”来解释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际网络,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农村终将从乡土社会(礼俗社会和熟人社会)演变为城市社会(法理社会和陌生人社会),但这两种状态可能都无法准确描述当今的中国农村,这是你提出“陌生的熟人”的出发点吗?
杨国强谈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
士大夫群体的长久稳定,维系了中国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的稳定;维系了中国伦理秩序、政治秩序、社会秩序合一的稳定;并因之而维系了中国社会结构的稳定。但十九世纪中叶之后,随世变之来,已是时移势迁,稳定的东西因之而常在摇晃开裂之中。西方人挟其暴力源源不绝而至,与之相随的是暴力触发战争,战争冲击政治、经济、世道...
地方性知识与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差序格局”状态,与在西方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团体格局”状态具有显著差异。类似“差序格局”这样的标志性概念,对于形成中国社会学特有的解释和理论范式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社会位育、家文化、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村社共同体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社会转型、乡村振兴、社区...
青年职业农民的乡土嵌入机制与村庄再造
在这样的背景下,考察青年职业农民与乡土社会的互动及其嵌入乡土社会的过程,对于理解乡村社会转型具有深远意义。2.文献综述目前学术界对职业农民的研究聚焦于新型职业农民,且主要从经济学视角对新型职业农民展开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一般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长期从事农业经营,...
郁建兴等著 | 重构基层社会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在中国历史发生巨变后,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尤其是基层社会。不仅如此,费孝通先生在1984年重刊《乡土中国》的序言中说,他所谓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一种“在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相当于英文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