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积明:从道德批评到历史认识——宋至清关于三国正统书写者的评论...
谓:“近世钜公(指司马光)作史书编年,乃以魏年号接汉献之统,故其所书名不正而言不顺。予谓献帝虽废,而昭烈以正义立于蜀,武侯辅之,汉统未坠也。”又称:“汉献之末,曹丕虽称帝,而昭烈以正义立于蜀,不改汉号,则汉统乌得为绝!故献帝之后,即系昭烈年号,书曰蜀汉。逮后主亡国,而始系魏。”继之,朱熹...
申慧青: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对范祖禹及其所著 《唐鉴》的影响
范祖禹对司马光也是敬爱有加,司马光去世后,范祖禹作“温公挽词”五首,云“自昔龙门峻,叨蒙国士知。紬书陪太史,问学仰宗师。一纪依林壑,千秋隔履綦。余生愧簪绂,无路送灵輀”,认为司马光“一话一言,为法来者”,而作为他的“门生”,“顾惟小子,复何述矣,犹当执笔,传公行事,详记实书,以待良史,寓奠告...
林岗| 正统论与中国的国家认同
司马光作为史家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非但不取依经断史,甚至不取正闰之论,明言“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他的《资治通鉴》将统一和分裂时期分别对待,统一时期“全用天子之制以临之”,分裂之时就取王权实际更替的顺序以“识事之先后”。司马光的做法是不论正闰但叙述有正偏。欧阳修也看到了决定正统究竟取势还是...
陈跃:论中国古代“大一统”内涵的发展演变
继欧阳修之后,司马光进一步发展了“大一统”和“正统”说。他曾言:“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夏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可见,司马光对“正统”或“大一统”的标准是“使九...
刘浦江 | 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
一种意见是沿袭后唐以来传统的正闰标准,斥朱梁于闰位;另一种意见则基本认同后周太祖的主张,承认梁朝的正统地位。一般来说,在意识形态领域,宋人惯于恪守严格的正闰之分,伪梁一派掌握着话语主导权;而在史学领域,人们显然更倾向于淡化这个问题(宋人侈谈正统,是北宋中叶儒学复兴以后的事情),北宋前期的五代史著作,无论...
饶宗颐对史学正统论研究的学术贡献——《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发微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黄初二年下有一段正闰之论:“学者始推五德生胜,以秦为闰位,在木火之间,霸而不王,于是正闰之论兴矣(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若以有道德者为正耶?则蕞尔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僻王?是以正闰之...
司马光千年诞辰,谈谈张煦侯及其《通鉴学》
同时,该书存旧经史学之精神,有新学术的理念,对编年体源流之梳理,对《通鉴》创新与史法的揭示,对司马光经世致用思想主导下纂著《通鉴》,存史事,析名分,重纲纪,弃褒贬而明史法,叙人事而忽天变,倡一统而轻正闰,究真相而详考证,都有绵密之分疏与论列。其立场既不同于宋元理学之迂执,又不似今日学者那般以后...
《通鉴》札记(40)司马光与书局诸人的关系
后来温公将这两书合编成《稽古录》,起始时间上溯至伏牺,多少也算是对刘恕的交待。至于司马光有没有采用刘恕的书,史无可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温公并没有删削《通鉴外纪》而化为己用。刘恕对温公不别正闰的问题上也有过质疑。刘攽入书局后也写过一部作品,《编年纪事》十一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
汪高鑫|论中国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
司马光论正统主要凸显的是大一统的标准。司马光说:“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这段话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正统王朝的标准“使九州合为一统”;...
《南史》专题︱张金龙谈点校本《南史》修订
尽管钱大昕指出其有“自乱其例”之嫌,但与在整本书的体例上明确区分正闰相比,毕竟有着实质性的不同。《南史》经过令狐德棻和当朝宰相的审定,钱氏所指出的情形有没有可能不是延寿原本的表述,而是德棻或其他宰相所改呢?事实上,《南史》和《北史》在成书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广为流传,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