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3000,体制外15000,你选哪个?
对体制内的人来讲,更闹心的或许是:要是辞职,没个去处;要是不辞职,心里又不得劲,反正辞不辞职都挺难的。前些日子,作家阿秀写了一篇叫《我花了20万从体制内跳槽》的文章,说的是她从体制内辞职的事儿。她之前在一家体制内的行业报纸上班,当年刚入职时签了合同,上面说她在单位拿到北京户口后,得干...
体制内普通打工人:从年入20多万的公务员跌落去工厂当打螺丝的钳工...
每年都有很多体制内的职工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在体制内屈才了。想着去体制外赚大钱,施展自己更大的能力和空间。真巧,这两天刚好看到一个一模一样的案例。那些过了司考就想转行做律师的民警,请看看这个朋友的经历。香樟哥本着能劝一个是一个的逻辑,苦口婆心的劝这位提问的朋友,以及那些家境普通又想辞职的体制内职...
程序员辞职考公:体制外月薪3万,难道还不如体制内的月薪3000?
那在职业选择时,是选择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其实没有统一标准,选择也因人而异,知乎上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我觉得讲得很不错:能力一般的,喜欢体安稳生活的,可以选择体制内,至少可以让你能够在当地平均水平以上,有一张无形的网,只要你不出格,一生安乐无忧还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力强,可以选择早点积累到足够多的财富,能够...
体制内3000和体制外15000,你会怎么选择 ?
首先说工作本身的价值,一份工作的价值包含:收入,成长与职业规划契合度,身边的圈子等等方面。光从每月工资来看,体制内没有优势,但是体制内的隐形福利多,比如五险一金都是按照最高标准交的,工作时间短且双休。而体制外,工资要达到15000/月的话,基本少不了加班,大多都是996。当然一份工作的附属价值还有很多:社会地位、...
体制内年轻人不要太气盛,千万不要惹这类人!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玩的就是信息差,这恰好就是老同志的场子。人家在这个地方待了几十年,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什么样的事没见过,你所谓天大的事情,在人家看就是机关日常。你说人家没有职务?那是人家经过岁月的洗礼,学会了藏拙,只有你这种小年轻,才会把聪明、野心、高傲、蔑视,全部明明白白写在举手投足中。
好吃的月饼都在体制内
就像很多人选择进体制内的原因一样,这里的工资可能不高,隐形福利却很好(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而吃就是其中一个方面。连云港港务局在连云港长大的孩子,每到中秋,说的最多的就是“帮问问能不能弄到港务局的月饼”。作为本地的支柱产业,早些年间,物资都匮乏,数港务局福利最好,直属食堂的月饼,受人欢迎是自然。
这届35岁+的中年人为何纷纷念起了体制内的好?
所以,体制内解决不了全社会中年危机的愁。能解愁的,是劳动力市场对中年人的宽容和中年人自身的勇气。要相信经济一定会越来越繁荣,人类社会一定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否则,体制外普遍不好了,体制内也不会好到哪里去。35岁以上,一定是一个人干事业最好的年纪,知识、经验、智慧、财力都兼备的年龄,绝不是废柴...
数据告诉你:中国人越来越在意门当户对了?
体制内和体制外没有生殖隔离,谢谢。婚恋关系里,普遍存在“身份歧视”让我们暂且将“斩意中人”是对是错放在一边。在大家的激烈讨论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这种行为背后其实是一套公式,等式的两边是情侣双方的条件,而上岸则会造成等式的失衡。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考公、考编或者考研成功后就能“高人一等”,就...
你已经长大了,该给自己挑养老院了...
体制内vs体制外?如今的职场中,有一项不成文的潜规则:一旦超过35岁,将遭遇职场危机。超过35岁没能进入管理层,或将遭遇裁员风险;35岁再去跳槽找工作,也是难上加难。35岁“消失”的职场人,助长了打工人的焦虑情绪;缺乏安全感的职场环境,让更多的年轻人渴望“铁饭碗”。
在网上求助选offer的年轻人:大厂、国企还是公务员?
没过几年,网友的态度就变了,再有人发帖称想从体制内辞职,评论区里大部分人劝他要谨慎,体制外的生活未必更好。即便在人均年薪百万的脉脉,2020年也曾出现热帖“复旦硕士放弃阿里、百度等大厂的offer,选择邮局2500月薪”。发帖人认为“互联网35岁之后就是个死,哪怕年薪60万也只是低端打工仔”虽然听起来极端,却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