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科普」美味的牡蛎如何加固桥梁基础?
在洛阳桥的建设过程中,古人在桥墩和桥基上选取适宜养牡蛎的区域,进行清淤、整平,随后投放牡蛎苗,投放牡蛎苗,采用绳索、网笼等固定在桥梁基础周围,并定期检查牡蛎生长情况,确保牡蛎成活率。↑“养蛎固基”法的实施,有助于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保护桥基不受侵蚀,同时也为当地渔民提供了经济收益,实现了生态...
神旅APP大空间AR元宇宙技术,带你穿越千年世遗,感受洛阳桥颂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由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古桥”,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之创举,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造桥技术,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是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泉州申遗成功后,洛阳桥被越...
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却不在河南,造桥技术领先国外800年
而当时修建洛阳桥的技术也非常神奇,当时的修建者采用了一种筏形的桥墩设计,来减少海水和江水对桥基的冲击,因为洛阳江的入海口处水面很宽,这样的桥墩恰好可以抵御水的冲击。而这种筏形造桥技术直到近代才被西方的桥梁设计师所知道,我们一千多年前就掌握的桥梁技术,西方国家一两百年前才学会,原来在桥梁建设上我们早...
洛阳桥狮身护栏:观海潮起落 护往来行人
泉州网11月30日讯(记者郑运钟林福龙王柏峰文/图)由北宋时泉州知府蔡襄主持建造的洛阳桥,以其宏大的建设规模、高超的建造技术、精美的石雕工艺,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虽历经千年沧桑,但至今依然保存势若飞虹的雄姿。古桥上的狮身护栏和石狮子,将石雕艺术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桥上默默守护,早已与...
世遗泉州遗产点:洛阳桥
这么大的条石是如何运送和建造的呢?这里就需要提到洛阳桥建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即“浮运架梁”。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在退潮时,用木浮排将石材运送至两个桥墩之间的恰当位置;涨潮时,水面将浮排和石材整体托起,调整安放至桥墩;再待退潮时将浮排移走,完成桥面大条石的安放。
来了泉州才知道,洛阳桥不在洛阳,而在泉州
走在桥上的时候,我就发现桥墩间纵向排布着整块条石,切割的基本很工整,这些条石最长可达11米,宽0.98米,厚0.8米,重达15吨(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这么大的条石是如何运送和建造的呢?这就得聊聊洛阳桥建造的关键技术之一“浮运架梁”。“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纤”,利用潮汐带来的潮位落差,将巨石桥梁板置于船上,运至桥墩位置上方,桥...
宋代的“超级工程”: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在水流湍急的水域使用双尖船型墩,用以分流削弱水流对桥墩的冲击。部分水域则根据水流流向使用单尖船型墩。安平桥的修建汲取了洛阳桥的技术成果却又不照搬其经验,体现了古人的工匠精神和非凡智慧。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安平桥全线贯通,投入使用。掀起宋代造桥热...
你不知道的福建|跨越千年的木兰溪治水故事
在冲积平原软基地带建造拦河大坝,直到今天还是世界性的难题。它的闸墩成功借鉴了泉州洛阳桥首创的“筏形基础”,主体工程基座由数万块成吨重的花岗石钩锁叠砌,在闸墩下游采用将军柱的结构,以及独具特色的闸坝结合形式,契合了水力学和土力学原理。闸墩借鉴了泉州洛阳桥首创的“筏形基础”。摄影:敖玉龙...
“遇水搭桥”: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图鉴
东晋成帝咸康二年(336年),在今天的南京建造了一座浮桥,由于在桥上又建有重楼,楼上置两铜雀,所以称为朱雀大桁。穆帝永和六年(350年),苻坚造洛阳盟津浮桥,渡桥之后,便将这座浮桥烧毁了。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在隋代登峰造极隋唐两宋时期,是我们古代桥梁的全盛时期。特别是隋朝,其统治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在中国古代...
千年家训·地瘦栽松柏 家贫子读书
洛阳桥古代“四大名桥”之一,蔡襄任泉州太守时倡建,位于泉州市洛江区蔡襄路。(图片/来源于网络)《荔枝谱》蔡襄名作,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荔枝专著。(摄影/陈良锦)兄弟两宰辅北宋时,蔡氏兄弟先后任宰辅,两人皆为书法名家,徽宗皇帝《听琴图》题诗出自蔡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