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研究 | 陈赟:“内圣外王”与中国思想中的秩序结构
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而外王则见儒家之政治理想,“落在政治上行王道之事”;内圣就是“内而治己,作圣贤的工夫,以挺立我们自己的道德人品。‘外王’就是外而从政,以行王道。”即便如此,牟宗三还是看到,“内圣的工夫是每个人都能作的……外王就不一定了”“内圣的工夫不但是...
朱璐|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之言说
儒家学说主要是内圣外王之学,其中,内圣的主要内容为善养心性、修为道德;外王讲的是事功,儒家主张以内圣之修为而取得事功的成就。如周桂钿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一书中指出,"外王就是政治哲学"。儒家内圣思想的某些元素,如格君心之非、儒生的仕道取舍、政治气节、为天地立心的自道意识、民胞物与的价值关怀等,...
张呈忠评《荆公新学研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命运
著者认为,在制度变革方面,理学毫无建树,甚至轻视经世之学,而新学才是真正的内圣外王之学。与道学试图在内圣的基础上建立外王不同,作为制度儒学的新学是既追寻其超越的天道根据,又寻求内在的人性基础,以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实践为目标。也就是说,王安石对于人性的探索服务于制度变革的整体目标。就连王安石的圣人观(即...
儒家的人格审美意识
从孔子到阳明,儒家的人格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孔子为中国人的人格审美意识奠定了内圣外王的基本格局,宋儒实现了人格境界的超越性追求,到阳明时又把这种超越性收归本心,突出了人格审美中自我生命的自主性。而美善合一,则是贯穿这一历史发展进程的价值主线。由上述儒家人格审美意识的发展演变的...
儒学研究 | 张培高:“内圣外王”何以成为儒学之专指
“内圣外王”之含义在儒学内部的演变入宋以后,儒者们虽然大都赞同以“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但对“内圣外王”的理解在不同时期又有所侧重。大体而言,宋至晚明前强调“内圣”者多。例如《二程遗书》卷十五说:“治道亦有从本而言,亦有从事而言。从本而言,惟从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若...
东西问丨杨慧林:超越“异邦的想象”看“世界之中国”
冯友兰更在其用英文出版的《中国哲学简史》中“以西释中”,不仅从孟德斯鸠式的“地理环境”说明“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以释“中国文明、特别是中国哲学何以为然”,还将儒家“内圣外王”(innersageandouterking)比之于柏拉图的“哲学之王”(philosopher-king),将“反者道之动”(Reversalisthemove...
朱海就:论两种乌托邦
儒家的政治思想可以概括为“内圣外王”。“儒家相信人有神化的可能。可见乌托邦主义存在于这种儒家信念之中。儒家一方面认为,只有当人透过修身而达到道德完美时,理想世界才会来临;另一方面儒家还有一个更普遍的想法: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彰显其圣神本质的才能统治天下,成为圣王,为社会带来理想秩序。”(张灏,272)如康有为就是...
陈士银:明代儒学对今天世界启迪几何?
明代儒学以王阳明为第一流代表,他既开创了足以匹敌程朱理学的阳明心学,又立下了平定宁王叛乱这等盖世功勋,在整部中国儒学史中,王阳明都堪称内圣外王的完美典范。“王阳明的微笑”背后有何儒学意义?公元1529年初,王阳明弥留之际,露出一丝微笑,留下遗言“此心光明,复何言”。他既是一位儒者,又被奉为一代名将,...
40岁才明白,原来大成者一生都在修这4个字
“欲外王,先内圣”。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出发点,以“治人”为目标,故孔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是要修好自己,身先士卒做表率,承担责任挑大梁,让跟随你身边人安心,让跟随你的团队放心。“治人”说的是管理:管自己叫自我管理;管...
儒家的礼乐文化维护社会稳定而内圣外王思想对统治者也有极大帮助
一、先秦儒家由孔子创立之后,经由孟子和荀子两条传承主线,孟子从“内圣”方面发挥了孔子学说;而荀子从“外王”方面发挥了孔子的学说。孟子的传承形成了以“心性”论为理论核心的“内圣”学理,拓展了修心养性方面的内容,修仁集义成了主要心性论者的主要追求;与孟子提出“性善论”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