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黔地标读书会|龚晓康:读王阳明,“致良知”以发现“本心”
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而这能赋予生活以道德的意义,即从“小我”超脱走向“大我”,不仅自己要“致良知”,还要让所有人都去“致良知”。龚晓康认为,王阳明“致良知”的工夫是以“爱”为核心的。“爱”和“恨”刚好是两个不同的方向,“恨”是把他者当作和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但“爱”却是要和他者融...
王阳明的“军事心学”,致良知,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
就是在讲学的过程中,王阳明的境界越来越高。而心学的强大之处,就在于能够举一反三,于是他的军事才能也就越来越强大。如果仅仅依靠军事平定匪患,那王阳明就不是今天人们口中的圣人,致良知也就没有那么伟大的意义了。王阳明认为,只要开悟当地的百姓,让大家知荣辱,守礼节,遵教化,自然就不容易参与叛乱。眼前的叛乱可...
致良知:阳明心学中的核心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良知,这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中善的部分。通过“致良知”的实践,个体可以回归到最初的善良本性,从而达到道德上的自我完善。王阳明曾经描述一个实际的例子,即他在治理贵州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小偷。当被捉到后,王阳明并没有立即惩罚他,而是询问他为何偷窃。在得知小偷是因为贫困才...
冈田武彦: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到了王阳明晚年,其“知行合一”说变得越发切实,且凭借着“致良知”,也变得越发明白了。本文摘自日本当代著名儒学家冈田武彦《王阳明新传》第五章《“知行合一”说》,澎湃新闻经出版方授权刊载。《王阳明新传》,日冈田武彦/著徐建雄/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好读文化,2024年5月版...
王阳明《传习录》:为什么人一旦开悟,就会变得很厉害?
讲学中,他将各科学问融会贯通,对人也是有教无类。《传习录》中,记载过这样一个场景。书院里,上至达官贵胄,下至贩夫走卒,几百个人挤在一处讲课。人员之多之杂,令王阳明半年后,仍叫不出其中某人的名字。可见学风之盛。王阳明不止一次对弟子们说:人人皆可为尧舜,各人心中有仲尼。
王阳明何以能成为当代人的“精神解药”?
王阳明把致知理解为“知行合一”:“知必须有行才是真正的知行必须有知为前提才是真正的行”由此,在龙场的两年王阳明初步建立了“阳明心学”体系:以“心即理”为基础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功夫1510—1529年:致良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陈来:“王阳明晚年的万物同体思想”
陈来认为,如果仅就49岁到50岁这个时候所讲的“致良知”,应该还不是阳明先生最后讲的“致良知”体系的全部。他晚年所讲的那个“致良知”里面,至少包含了两个新的要素。第一个是“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是四句教言的第一句。这是阳明江西时期没有讲过的,也是江西时期“致良知”所没有包括的。第二个是居...
王阳明:修身正心,知行合一
王阳明,一介书生,身体羸弱,却勇斗宦官,剿南赣匪患,平宁王之乱,平广西匪患,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成功的背后是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知行合一”背后有个关键的地方,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堪称总纲中的总纲、精华中的精华,那就是——“致良知”。王阳明说:“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拒绝“躺平”的梁启超,在王阳明身上找到答案
以上三种,都不是良好的方法,梁启超认为最稳当、最便捷、最易收效果的修养方法就是阳明心学,其关窍又可以归结为三个字“致良知”,析言之又有“重实验”“非功利”“要自由”三层。(一)重实验“致良知”并非全然停留在主观的层面,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他强调凡一言一动都要能把自己的良心运用到上面去。一...
王阳明能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他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它是道德判断的源泉,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省和内心体验,发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并非空谈,而是建立在深入的哲学探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他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尝试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心物合一的境界,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