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庄子:三则寓言故事,三种生活智慧
在论辩过程中,惠施又从“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推论“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也是合乎推理规则的。相反,庄子在论辩过程中,犯了一个自语相违的逻辑错误:他的第一个反驳语“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肯定了惠施不知道庄子知鱼之乐;第二个反驳语却又肯定惠施知庄子知鱼之乐,从而对“安知鱼之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说课稿
在同学们回答完毕后,教师总结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焦点是认识事物的角度。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三)引读...
焕廷微荐读 | 《庄子》内篇·齐物论(节选三)
只有一个途径能让事物彼此不相对待,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大道的枢纽也就占据了关键的位置,从而可以顺应事物的自然变化。因为是非的变化无穷无尽,所以不如以明鉴之心来关照事物的实情。用名词来说明事物并非你所指称的概念,不如不使用名词来说明这个事物并不是你所想象的概念;用“白马”来说明马的“白色”属性不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散文的论辩风格
《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朗读+知识点+课件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4.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
惠子开启嘲讽模式,公孙龙脸上挂着不屑,庄子:你们俩学着点吧
庄子画像在《秋水》的名篇“鱼之乐”中,惠施想要以逻辑辩论的方式考倒庄子,而不懂庄子所谓“万物与我为一”之感,那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可是,惠子却执着于言语的表述,造成了无意义的论辩。其实,庄子和惠子的论辩,本质是“悟”与“知”的争辩。
谁能解“濠梁之辩”?——庄子提出的语言哲学问题
“濠梁之辩”表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即已经发现了语言本身的悖论,并成功运用于论辩之中。从这个论证,我们至少不能排除庄子对于语言本身存在的一些悖论的认识,与迈农、罗素等人思考的语义本身容易造成的悖论,存在相通之处,这绝不是对庄子妄自夸张和拔高。当然,庄子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自己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需...
庄子说“齐物”,说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单纯从论辩的角度来讲,惠子的逻辑无懈可击,毫无疑问也是这场辩论的胜利者,庄子最多在偷换概念后显示了机智,将“安知”的虚指转化成了地点的实指。然而问题在于,庄子强调的重点本不在此,而是说相对于人的情感来说,理智、分析等等并不重要,人的情感是不能用严苛的逻辑来说明的。我乐,所以鱼也应当是乐的;...
论《庄子》文本的“童真”
《庄子》不仅描述自己的行为稚拙可笑,也常常以诙谐调侃的口吻描述他人的行为,不仅惠子如此,即便是大思想家孔子也常常在野人、隐士的调侃中,坠入嗒然若丧、无所适从的窘境。童真化的人物行为是《庄子》文本世界的又一构成元素。表达形式的寓言化。庄子思想虽然笼罩宇宙,但绝少冷峻说理,而是借助寓言、重言、卮言阐释深...
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如何看世界
庄子坚持自己的观感,反对的正是惠子的细琐分辨。这个世界有时候是不能分拆开来加以了解的,“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张炎《词源》);人的情感往往也是不能也不必分析的,分析的时候感情就已不在,比如情人之间开始分析计较,离分手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