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达尔文“渐变论”世纪难题(科技名家笔谈·75年家国)
19世纪中晚期,达尔文的进化论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在之后的150多年时间里,学术界依据进化论继续追踪人类的由来。其中,狭义上人类祖先由猿到人的完整化石序列已经在非洲和亚洲初步确定并被认可。再之前呢?人类祖先的祖先是什么样子的?作为古生物学家,我们希望根据化石的“蛛丝马迹”,继续向前探源。从“同源...
“科学”,是从“不科学”中生长出来的
肖显静教授的《科学思想史——自然观变革、方法论创新与科学革命》,就是具有这种特征的一部别开生面的科学思想史著作。这部《科学思想史》通过整理分析相当丰富的文献史料,从以下几个方面刷新了不少人习以为常的看法,有助于形成对科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新认识。其一,“科学”是从“不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中...
辽代兴衰 有塔为证
《契丹国志》称:“冬至日,国人杀白羊、白马、白雁,各取其血和酒,国主北望拜黑山,奠祭山神。言契丹死,魂为黑山神所管。又被人传云:凡死人,悉属皆归此山。每岁五京进人、马、纸物万余事,祭山而焚之。”体现出强烈的崇拜自然观和万物有灵观。契丹人出战前,必以青牛白马祭天,此俗对中原亦产生深远影响,...
启发达尔文,自带“黑科技”?中国古代竟有如此奇书
《天工开物》既崇天工,又赞人巧,“天工开物”就是自然和人工共同开创万物之意,“盖物生自天,工开于人。曰天工者,兼人与天言之耳”。“天工开物”这一书名,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这一思想倾向与历来占据正统地位的理学思想大相径庭,它反映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取向。晚明时期,正值中国传统社会向...
码住!「气候传播」是啥?专题已经整理好了,直接背!
它指的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解决为目标的社会传播活动。简而言之,气候传播是一种有关气候变化信息与知识的社会传播活动,它以寻求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为行动目标。因此,它既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舆论表达方式,也是...
粽子,正宗的馅儿是哪种?古人是这样说的……
端午节是古代天文历法和古人朴素的自然观交融的结果(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屈原的加入,则是很晚很晚的事情,最早也只能追溯到东汉末年,是的,你没有看错,“端午源于屈原”的说法,可能只是后人的附会。宋代《太平御览》引用东汉末应劭《风俗通》这本书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瘟),亦因屈原。”...
“七月廿九早看天,一年不用问神仙”,今日七月廿九,有啥说法?
#深度好文计划#此外,这句谚语还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和朴素的自然观。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倾向于将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视为神灵意志的体现,而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未来,则是一种寻求心灵慰藉与行动指导的方式。即便在今天,虽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先进的气象预报系统,但这类谚语依然作为文化遗产被保留...
“立秋逢双,热死老牛;立秋逢单,伏里穿袄”,今年立秋在哪?有啥说法?
(1)“立秋逢双,热死老牛;立秋逢单,伏里穿袄”,是什么意思?这句谚语是以农历日期的单双数来预测立秋后的天气变化,虽带有些许迷信色彩,却深刻反映了古人对天气变化的敏锐感知和朴素的自然观。在农耕社会,天气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与收成,因此,农民们格外关注立秋这一关键节点的天气状况。
最初的“中国”在哪里?
自然观里包括科学的观点,还有一个重要组成就是宇宙观。社会观其实就是政治思想、礼制思想、等级观念等。宗教观其实核心就是祭天、地、祖先,“中原地区基本上就这样一套逻辑或者这么一个基因”。陶寺还出土了文字。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陶寺晚期灰坑出土的一件扁壶,其正面鼓腹部朱书一字符,酷似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文”...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阿勒泰”
这部剧集告别横店和绿幕,来到草原深处,山边吹风,林间追梦,让观众阅尽阿勒泰的绝美风光,走近独特的游牧生活。牧民热爱万物、敬畏生命的自然观与平等尊重的文化交往观,传递出宁静又强大的精神内核与生活哲学,温暖了许多观众的心。传统牧区变迁、游牧社会惯有规训的转变,也引起人们对时代洪流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