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好的历史书写应该饱含价值和情感
写史有史法与史义,如何观察记载是“法”,如何了解历史之意义与价值为“义”。如何获得史义,则须有史心、史德、史识。惟其有史家之心智,才能洞观史实,而史心须与史德相配合,那样才能得到史识。中国人向来所讲的史法和史义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先讲几位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史家,来做说明。第一我们讲到孔子。也许各...
张宏杰:了解世界坐标下的中国简史有什么用?
特别是现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重史实而轻史识,只注意罗列知识点,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线打通,也就是说,没有下功夫梳理背后的规律。因此我要做的,是打破朝代的顺序,提炼中国历史的大脉络。跳出具体朝代,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聚焦历史背后大的规律。所以这个节目不会津津乐道于历史上一个...
北京日报评论:让史实和“史识”充分融入国民教育
历史,关乎共同记忆,更关乎世道人心。铭记历史、警示未来,要求我们时时提高警惕,在翔实准确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研究分析之上牢固建立中国抗战“史识”,不断消灭历史虚无主义侵入的空间。前进道路上,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相关的国民教育越要持之以恒、行之有效。昨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
还原历史需兼顾史实与史识——读黄西蒙著《历史的风景:重返历史上...
我和黄西蒙都供职于报社,并有在报社写评论的经历。方汉奇先生曾对我说,有新闻工作经历的人,搞历史研究有便利条件。我想他的意思是说,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能教会我们用事实说话。这里包括了两个方面:事实和说话,移植到历史研究中,或许就相当于史实与史识吧。利用得好,这便是我们的优势。黄西蒙的历史写作,即得益于此。
把“日本质疑”和“手撕鬼子”都扔进垃圾堆
让日本人正确看待这段历史,很重要。让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确看待这段历史,更重要。一个国家的历史认知,由“史实”与“史识”共同构建。史实,即历史的真实过程与细节;史识,即看历史的眼光、方法与原则。用正确的史实与史识纪念抗战,至少应头脑清醒地做三种努力——...
李公明丨一周书记: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中的……史识与史德
在近现代美术史研究中,走出空泛的大叙事、追溯现代化转型的复杂因素、钩寻被遗忘和被遮蔽的人物史实,这在世纪之交前后渐成新锐气象,李伟铭在岭南画派及民国美术诸场域中的著述是较为早出的研究成果,在美术史学界备受称誉(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回想起来,我与伟铭兄相识于1983年,那时他在陈少丰教授门下开始攻读研究生,我在陈老师门...
乔治忠 | 《吕思勉读史札记》的史识与启迪
在《读史札记》全书中,他是兢兢业业考求史实,基本不言鉴戒之论的道德评议。当然,在其他系统的通史、断代史中是富有历史评论的,撰述宗旨与专意考史的《读史札记》有所区别。但其议论,必依据业经考据的史实,史实不明,就不随便发论。因为确切的史实是评议的基础,吕思勉对历史考据始终十分重视,他指出:“凡治史,...
专访|张宏杰:“业余写史者”用通俗方法来传达“史识”
而一个时代,一个社会,通俗史学发达与否,对民众的知识结构完善和人文精神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一个社会的历史记忆是残缺的,那么社会成员采取共同行动的能力将会受到损害。大部分读者不仅需要“史实”,更需要“史识”,或者说“思想含量”。这种“史识”不是指史书中可以供我们经世济用的“权谋”“方略”“管理”...
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专题(下)| 丁宁:从史料到史识的检验
编者按鉴于国内对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认识不足的问题,以及国内相关研究借鉴和参考的需要,本刊特邀朱其、洪再新、丁宁、钱志坚和张坚五位专家学者分两期围绕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6月24日的“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专题(上)”中,朱其就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局限问题做了综述,而洪再新则重点...
用史实讲清我们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日前,又有两批史料公之于众,为抗战史研究增添宝贵素材:深藏美国70年的档案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首次公布的民国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档案,充分反映了敌后与正面两个战场在战略上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关系。史学研究讲求三要素——史实、史论、史识。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一以贯之,方能“究天人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