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西安之行,鲁迅为什么失望了?
鲁迅和同行学者还赠给易俗社一块匾额,他亲笔题写了四个字:“古调独弹”。△鲁迅题写“古调独弹”当天晚上,陕西督军刘镇华在易俗社剧场设宴为鲁迅饯行,宾客一边吃饭一边看戏,一代文学大师的西安之旅在秦腔声中结束。后来,易俗社还参与了重大历史事件。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张学良在临潼扣押蒋介石,而杨虎...
秋夜-鲁迅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陆续退出语文教材?
别人的文章总是两到三天就能学完,可鲁迅的一般都要学一周多,从作者简介到文章背景,从正文到注释,有时甚至连标点的运用都要掰开揉碎细细地讲啊讲,品啊品。更让人受不了的是,几乎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些重点段落要背诵。如此机械地分析文章的痛楚,深刻到时隔这么多年,我还清晰地记得。比如学《藤野先生》,文章...
品读《秋夜》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秋夜》,一开篇就很特别:“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作者不说有两株枣树,而是一株一株的述说,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枣树”。突出了作为个体的枣树那伟岸不屈的孤独战斗者的形象,寓含着作者孤军作战、坚韧不拔的内心情怀。接下来,鲁迅写道:...
鲁迅说,观察上海,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
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就被称为“不夜城”。习惯于夜间写作的鲁迅曾写有一组描写“夜上海”的文字,包括《夜颂》《弄堂生意古今谈》《秋夜纪游》等,都可以看作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观察,并且处处显示鲁迅目光的犀利。钱理群教授在《钱理群讲鲁迅》一书中曾介绍鲁迅和上海的故事,他将鲁迅及其作品置于特定的“空间...
后院的《秋夜》
后院沿着墙,种了不少花木,西边种了三棵青杨,其他地方种了榆叶梅、花椒、黄刺玫(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现在只有黄刺玫和前院的丁香,是1925年的清明节先生亲手种下的。其他都没有保留下来。当时院子的泥地上开满了太阳花儿,惹人喜爱。鲁迅管它们叫铺地锦。院里还有极细小的粉红花儿,没错儿,就是鲁迅搬来后创作的第一篇散文诗《秋夜》...
秋夜纪游-鲁迅
呜的一声,它不见了。我漫步着,漫步着,在少有的寂寞里。秋已经来了,我还是漫步着。叫呢,也还是有的,然而更加躲躲闪闪了,声音也和先前不同,距离也隔得远了,连鼻子都看不见。我不再冷笑,不再恶笑了,我漫步着,一面舒服的听着它那很脆的声音。
【云帆诗会】2024第四十二期(总第655期)
日落两江水,风清一鹤楼。归来秋正好,不必怯乡愁。巴中赏秋半隐庐轻抚晨曦面,来登光雾山。一轮方喷薄,五色已斑斓。不忍红颜老,真堪白髪闲。惜无驴可借,辜负剑门关。夜谒汤阴岳飞庙濯缨闻名于少小,星夜驾车来。岳庙门深闭,汤河灯大开。
1924年9月: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1924年9月的一天,鲁迅伏案写作至深夜。午夜时分,他望向后院两株在黑暗中顽强挺立的枣树,提笔写下“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就有了后来流传甚广的《秋夜》一文。在《秋夜》中,鲁迅灵活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天空”暗指欺压民众的反动势力,以“枣树”象征抵...
从少年书生到革命者丨纪念杜宣诞辰110周年
杜宣著《秋夜流萤》1999年4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初版杜宣也是一位诗人,1999年由浙江华宝斋古籍书社出版宣纸线装书《桂叶草堂诗钞》,该书封面磁青色,由顾廷龙题签。书内收录杜宣一生创作的主要旧体诗词69题、计397首。杜宣说:“诗者,心声也。”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少年杜宣以诗言志:“师友血成海,我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