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考公”:你能成为科举状元吗?
明代的科举体系更为完备,如将学校与科考挂钩,乡试、会试、殿试等三级考试制度的设置,使得“国考”比唐宋两朝更为困难,乡试、会试的竞争之激烈,远远超过现今的高考。明朝秀才中举的比例多为30:1,中举率约为3.3%。举人中进士的比例,多为20:1,录取率约为5%。最终录取率约为0.036%,可见金榜题名之难。清代科举...
李媛:明代地方社会的宾兴礼仪
明代科举取士兴盛,从乡试到殿试,各级考试不仅有完备的相关程序,还因此形成了礼遇考生的典礼仪式:在朝廷层面,这一仪式称为恩荣次第,明确载于史料;在地方上,行诸各布政司府州县的则称为宾兴礼仪。对于后者,学界迄今极少关注,仅有的几篇论及明代地方社会宾兴礼的文章,主要侧重于从科举经费的角度探讨其对于国家以及地...
科举考试中的“独占鳌头”
这首夸耀状元登第的诗,出自宋人汪洙的《神童诗》,目的是劝勉学童用心于科举功名。殿试放榜时,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在唐代,举人到京城参加礼部考试都要投状,因而考试后居首位者称状元,也叫状头。由于状元“大魁天下”,是科...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作弊?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由“殿一举”改为:“进士殿二举,诸科殿五举。”南宋时则加重为:“怀挟殿五举,不以赦原。”殿一举就是取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之后,每三年一开科场,殿五举就等于十五年内不准应举。挟书之禁不仅实行于省试,而且普遍实行于解试、殿试。如南宋时殿试仍...
晚清官员出国游历前的一次洋务考试
在社会关注下,6月12日至13日,54名应考官员在京师同文馆内参加了两场选拔考试,试题由曾纪泽亲拟,分别是“海防边防论与通商口岸记”“铁道论和记明代以来与西洋各国交涉大略”,皆与时务相关。初取28人,由光绪帝钦定12人为海外游历使。此事成为朝野关注热点,李慈铭将他得到的考试情况记入6月15日日记:“近日通商衙...
古代的高考到了明朝已很规范,为何还发生了血案,状元被斩?
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公元1397年,明朝的科举考试如期进行。这本来就是历史上一次例行的科举考试,但由于后来发生了一系列事件,才变成了一次很不寻常的科举考试。
隋唐为改革九品中正制而创科举,清朝虽废科举但其思想仍在人心中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
晚明笑话中的科举
????八股文与策论,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科场中人经年研习科举文体的备考经验,是这类“科举梗”得以出现的催化剂,也是把握其“笑点”的入场券。策论主要包括策、论、表、判、诏、诰等政治性论文和公文。明代科举乡、会试第三场皆考时务策,殿试则仅考时务策一道,意在以融经史、时务于一体的文字,观士子“...
叹为观止!明代状元卷火了,全文无一处涂改:谁看不迷糊?
若单纯从录取比例这一维度来看,科举考试的难度无疑远超现代高考。以辉煌一时的唐朝为例,这个伟大的王朝历经二百八十九年的沧桑岁月,期间共举行了268次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人数仅为7448人。换言之,平均每次考试录取的进士数量不过27名,其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浙江一男子捐赠3份清朝科举试卷,字体是标准馆阁体
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了清代逐渐衰落,但仍有“三级四试”之分,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课卷。什么是“馆阁体”?所谓“馆阁体”,指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是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明代官场书体。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根据记载,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