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疑案居然是从桃色新闻引发,由此也证明,和珅不是大清第一贪
当时,“庆袁派”袁世凯的意见是设立责任内阁制,而“清流派”的意见是保留军机处。瞿鸿禨实际上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可以相信,如果袁世凯提出保留军机处,瞿鸿禨一定是提出责任内阁制。在这种情况下,慈禧支持了瞿鸿禨的意见,原因在于,瞿鸿禨的一句“责任内阁意在架空皇帝”。这句话算是触动了慈禧最敏感的政治神经。
刘文华:清末新政与奏折制度变迁
具体是:“国务具奏事件以《内阁官制》第十二条所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各款为限。”所谓的《内阁官制》十二条,主要是规定应经内阁会议的事项,所列第一至第六条,包括法令官制、预算决算、条约及重要交涉、奏任以上官员进退、各部权限争议,按照《拟订奏事制案》,内阁具奏事件以此为限。
研讨会︱清末民初实业家、政治活动家汤寿潜和他的时代
她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一书的见解出发,指出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与反思辛亥革命前的舆论宣传与理论设计,具体而言,即“毕三次革命之功于一役”的提法、革命党人与立宪派的论战;其次应该反思辛亥革命之后的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会议现场汤寿潜及其时代的政治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章征科教授的报告题为《近代变局和政...
韩国媒体眼中的清末新政
业已站在日本立场上发言的《每日申报》评论清朝新内阁,虽然认为其是清朝宪政之准备,为可庆贺之事,但实际上多有批评。尽管新内阁仿照日本的制度,但其总理大臣之下又设置二位协理大臣,为“列国之立宪内阁制中其例所无”,尤其是其“阁臣之配置不得其宜,即朝廷之威信置重,满汉箝制之遗策尚存,使人一见即知为皇族政...
清末新政时以旧人办新政且未解决传统和既得利益的阻力
如荣庆之于张百熙,奕劻之于瞿鸿机,铁良之于袁世凯,都是这种争夺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是掌握着最高权力的皇宗贵胄惟恐大权旁落,“鼎祚潜移”,而拼命想借“预备立宪”之名推行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是地方督抚(实力派)要“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权限”实行责任内阁制,以削弱君主与王公大臣的权力。
全方位改革的清末新政为何会完败?时代逼迫下的“新瓶装旧酒”
清末立新制而不易旧人,由曾与改革为敌的人物来推行新政,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但它的结果不仅冲淡了新政的革新色彩,而且限制了新政的历史展开。新的制度必须有新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模式与之相适应,否则绝不可能赋予新制度以真实的生命力,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性结局也就不可避免。
宋培军:袁世凯手批清帝辞位诏书的发现及其对清末民...
辞位诏书所谓“仍合五族”,所秉承的是“满蒙一体”“满汉一家”这样的国家制度遗产,其运作实际上经常游移于单一制与联邦制之间,具有“行为联邦制”的特点,由此成为民初国体建构的重要方面。对于总统制到内阁制的民初政体变革,谷钟秀有一个被后人批评为“因人立法”的解释。孙中山的政体主张也有一个变化过程,从...
清末为什么会成立一个“皇族内阁”?
于是在1906年6月底7月初,端方、戴鸿慈等人联合上《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里面提及中国遭受外国欺侮的主要原因在于“内政不进步”,由此建议清廷要尽快确立君主立宪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此折一出,在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于是形成了对立的两派,一派就是端方等人主张君主立宪;另一派是以铁良为首反对设立责任内阁,...
清末的皇族“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十三人当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员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了七人,政权仍然牢固地控制在了满洲皇族手中。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换汤不换药。
渐进与激进:清末立宪运动的兴起
责任内阁制的组建本有将政府与政体分开的体制涵义,然而清廷当局在国会未开的背景下竟然搞出一个“皇族内阁”,对政府的失望转化为对满清王朝的失望,它使人们确信,除了推翻满清王朝,绝无建立立宪政体的可能。而在民主体制下,即使面临政府危机,也可以通过投不信任票,或者再次选举来予以解决,不会转化为政体危机。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