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韩国媒体眼中的清末新政
清政府仍在搞预备立宪,并于1911年5月设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其时,大韩帝国已被日本吞并。业已站在日本立场上发言的《每日申报》评论清朝新内阁,虽然认为其是清朝宪政之准备,为可庆贺之事,但实际上多有批评。尽管新内阁仿照日本的制度,但其总理大臣之下又设置二位协理大臣,为“列国之立宪内阁制中其例所无...
并非难事,为何清廷没有杀袁世凯?原来除北洋军,他还有一护身符
而责任内阁制的设立则是这一政体最为主要的标志,也是衡量对于君主立宪态度的一个“准尺”。后来的事实是,引发了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与皇族亲贵集团冲突的导火线,正是这个以取消军机处和设立责任内阁制为核心内容的“新官制改革案”。考察宪政大臣返国后,袁世凯以唯一受“上谕”入京的地方督抚的资格参...
晚清疑案居然是从桃色新闻引发,由此也证明,和珅不是大清第一贪
当时,“庆袁派”袁世凯的意见是设立责任内阁制,而“清流派”的意见是保留军机处。瞿鸿禨实际上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可以相信,如果袁世凯提出保留军机处,瞿鸿禨一定是提出责任内阁制。在这种情况下,慈禧支持了瞿鸿禨的意见,原因在于,瞿鸿禨的一句“责任内阁意在架空皇帝”。这句话算是触动了慈禧最敏感的政治神经。
刘文华:清末新政与奏折制度变迁
清廷实施预备立宪的重要目的之一本是巩固皇权,因而才主要仿照日本君主立宪之制,保证“大权统于朝廷”,但是,随着预备立宪的迅速推进,尤其是资政院的成立及责任内阁制的逐步施行,仿行立宪与巩固皇权之间的内在张力愈发突显,奏折制的变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按照《内阁官制》的规定,具奏资格进一步缩小、责任内阁奏...
研讨会︱清末民初实业家、政治活动家汤寿潜和他的时代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薛玉琴教授的报告题为《走向共和:辛亥革命再反思》。她从汉娜·阿伦特《论革命》一书的见解出发,指出首先应该重新审视与反思辛亥革命前的舆论宣传与理论设计,具体而言,即“毕三次革命之功于一役”的提法、革命党人与立宪派的论战;其次应该反思辛亥革命之后的总统制与内阁制之争。
清末新政时以旧人办新政且未解决传统和既得利益的阻力
如荣庆之于张百熙,奕劻之于瞿鸿机,铁良之于袁世凯,都是这种争夺的具体表现(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一方面是掌握着最高权力的皇宗贵胄惟恐大权旁落,“鼎祚潜移”,而拼命想借“预备立宪”之名推行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是地方督抚(实力派)要“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权限”实行责任内阁制,以削弱君主与王公大臣的权力。
宋培军:袁世凯手批清帝辞位诏书的发现及其对清末民...
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总统总揽政务,国务员(内阁总理、各部总长)辅佐、副署,两者都对参议院负责,在法理上可谓是带有某些内阁制特征的总统制...
韩国媒体眼中的清末新政
清政府仍在搞预备立宪,并于1911年5月设立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责任内阁。其时,大韩帝国已被日本吞并。业已站在日本立场上发言的《每日申报》评论清朝新内阁,虽然认为其是清朝宪政之准备,为可庆贺之事,但实际上多有批评。尽管新内阁仿照日本的制度,但其总理大臣之下又设置二位协理大臣,为“列国之立宪内阁制中其例所...
清末的皇族“内阁”
1911年5月8日,清政府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十三人当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员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了七人,政权仍然牢固地控制在了满洲皇族手中。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换汤不换药。
清末新政:颓局中的最后一次挣扎
从“江楚会奏三疏”到后来袁世凯所建议的责任内阁制,清廷改革派和守旧派在新官制改革的问题上激烈斗争,改革派的后台是国内开明人士和部分开明官员,而守旧派的幕后是满清贵族和大多数官僚。增设新部门,没人有意见,这意味着多出来很多位子,但要裁撤老部门,就意见大了去了:咱这干了一辈子御史的老学究难道下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