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黎志萍《地名文化英译研究:南昌老地名背后的故事》出版
实践篇则是对南昌老地名背后的故事进行英译与解析。从百余篇译文中筛选出57篇,将其分成“神话传说”“宗教祭祀”“科举教育”“历史名人”“宗族姓氏”等八个专题;对每一篇原文的内容进行提炼加工,形成“内容提要”部分,方便读者了解原文内容,更好地理解译文;对于翻译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尤其是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
科举最后一次考试结束120周年,来看看科举制是怎样完结的
废除科举制的意义当然是重大的,但就历史而言,科举制是否真的就是千年沉痼呢?科举制从汉代的察举制进化而来,本身已经带有历史选择的意味。科举制从诞生之时起,就没有停止过讨论、批评,但总的方向还是不断改进而不是废弃不用。在科举制度刚刚兴起不久的时候,它的许多弊端就已经显现出来,历代统治者也不是置之不理...
历史上共592名状元,三分之一都来自一个省,堪称中国“学霸省”
早在汉代之前,便已萌芽了与科举制度相似的官员选拔方式。汉代的察举、征辟和任子制度,可谓科举制度的雏形。科举考试的起源可追溯到汉文帝在位第15年的一次重要诏令。文帝明示,选拔人才应重视贤良直言,天子亲自出题考察其能力。诏书中透露出的理念,正是未来科举考试制度的萌芽。选拔过程应当简洁明了,注重实效,避免...
阎步克:察举制为什么会被科举制取代?
汉代察举较为尊重舆论评价,注重专业原则分科取人,且有“试职”“累功”之法强化了实践培训,其法与吏治结合得较为紧密;而科举考试,则较多地体现了面向知识群体,和促成社会流动与公平竞争的精神。两种制度各有一套相关的机制与之相配合,各有成功之处,但也各有难以克服的问题。总之,较之察举制,科举制确实是一个...
科举制度: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各民族“三交”
科举制度,是自隋朝之后历代封建王朝在国家治理层面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典型例证。研究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讲好科举故事,对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历史的尘埃——快看看,科举考试都有啥题型
科举制得名于“分科举士”,说白了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举行考试,合格了就可以取得做官的资格(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开设了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这被认为是科举制的开端。隋炀帝时期开设了秀才、进士、明经和俊士四科,现在我们知道的中过隋代进士科的有房玄龄等几个人,中过明经科的有孔颖达,中过秀才的有许敬...
公元1002年:科举为什么发生基因突变?
而到了宋朝:你算算,从973年,宋太祖搞第一次殿试开始,到真宗朝采用“誊录制”,前后也就30多年,科举制突然就搞出来这么多防作弊的办法。而且这些办法一经发明,就再也没有退场了。一直到科举制废除的1905年,此后900多年的科举考试,都是这么干的。30年,听起来挺长的,但是中国科举制那可是1000多年的制度啊,就在...
唐代体育也热闹,武则天创设的“武举制”为何没有一直延续下去?
金朝科举之制,亦融入尚武之风,文人亦需历经武试之考验,唯有技艺出众者,方能脱颖而出,荣登仕途。元代武举废,荫袭独尊荣。至明朝中叶后,国基未稳,社会秩序未宁,统治者心忧如焚,遂重拾武举之制,以广招武学英才,重振国家雄风,武举再度启航。武举选拔之途,历经乡试之筛选、会试之角逐、至殿试之终极较量...
陈维昭:论经学流变、政治文化对中国科举史的影响
本文着眼于政治文化、经学流变与科举制度三者的关系,展示中国科举史的另一个面相。一、通经致用与“文辞取士”以经试士,始于汉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政治理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置五经博士。博士弟子通一经即可为官,经学成为考核人才的一个尺度。隋代创立科举制度,它以笔试的形式选拔人才,即所谓以“文辞取士”...
古代入仕为官到底有多难?聊聊科举考试中的各种限制
汉代以察举制度选拔人才,但往往导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结果。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更不用说,贵族子弟即使不学无术也能入仕为官,寒门学子即使满腹才华也无用武之地,这是最大的不公平。打开网易新闻查看精彩图片于是,自隋炀帝始,实行科举考试这一相对公平也相对高效的制度选拔人才。这就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