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只有几本书,背下来就完了,为何多数人连秀才也考不起?
科举制从隋朝建立,到明朝发展至巅峰,形成了稳定的考试制度。通常而言,考试的基础教材是四书五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书》、《礼》、《易》、《春秋》这几本书。看上去也不过十来万字,似乎认认真真背诵几遍也能全部记在心上。但科举考试可不是考察记忆力,测试文字填空...
王炎平《科举与士林风气》出版 | 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进历史...
本书以唐代科举为基本内容,兼采宋、辽、金、元及明、清材料,以具体的史实,说明科举的创制和演进,它与官僚制的结合,以及科举官僚制度对于中国古代国家体制、政情国情、世态世风有何影响,中国古代士人在科场和官场有怎样的命运和心境,借以为科举时代的中国社会写照,为科举时代的中国社会写心。试读满朝朱紫贵,尽...
科举制度,是天下民众“平等”地竞争做皇帝的奴才候选人
与科举废除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私塾与学堂之争,这也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近代中国的私塾与学堂之争》一书,试图摒弃落后与进步,野蛮与文明的简单化评判,致力于史实勾勒,重建私塾学堂之争史实。其间,既能见到传统私塾在民间社会的根深蒂固,又可见到教育变革的曲折历程。私塾处于民间基层,与古代皇权专制制...
沈登苗:研究方法如何创新,都不能疏离基本事实——对《科举万岁...
最近,在“科举学与考试研究”等微信公众号上,笔者读到一篇译文:《科举万岁!中国科举制的持久影响》(以下简称《科举万岁》),其英文原文于2020年10月发表在英国的《经济学报》上。[1]该文以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科举制千年来,对中国的人力资本或教育成果的长远影响,引起国际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作者为香港...
百科知识-历史文化(官方)
D.科举制度答案:D解析: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武则天时创立了殿试,皇帝亲自出题面试应举的人。现在的笔试和面试就是源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10.某校话剧团想要排演一部反映唐政府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
何处是江南?_腾讯新闻
摘要:综合自然地理、行政区划、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习俗的考量,本文采用狭义的江南概念,框定江南的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秦汉时期的江东,唐代的江南东道中的浙西观察使辖区,宋代的两浙西路加江南东路的江宁府,元代浙西道的大部和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的集庆路,明代南直隶的应天、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和浙江杭州、嘉兴...
陈煜:从“隋唐化”到“本土化”——中华法系的演变逻辑
所以,虽然引进了儒学教育制度,但因为没有引入配套的科举制,使得大学寮制度只能成为“隋唐化”改革的某种点缀。其他像刑事犯罪方面的具体制度,如“五刑”“八议”“十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对此不赘。隋唐法制移植到日本,未及两个世纪就出现形式化和本土化的情形,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 | 2023年编辑部私人书单·新书
一个任何细小行动都被规则决定了的系统。官僚制,它无处不在,在我们进入一扇门时,表达一次意见时,定义一次死亡时。《规则的悖论》的英文标题,直译是“规则的乌托邦”,这也是书里我印象最深的观点。格雷伯认为,官僚制把我们规训为离不开规则的人。他用“游戏”(game)和“自由玩耍”(freeplay)两个概念解释规则的...
近代史研究︱有名无实:科举制与清中期后江南乡村社会流动
科举制在中国盛行1300余年,是集教化、选士和选官为一体的制度安排,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其存废影响深远。在传统社会,科举乃平民阶层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路径,特别是在承平之际,往往被视作唯一出路。在科举时代,理论上一般平民亦有科举入仕的权利,此即所谓“科举定制原不分孤寒与仕官”。加之,理想中“考试之法,...
《中国科举通史》的“通史”特色
主编和各册著者都意识到,科举通史不同于科举制度通史,它不只是要完整呈现这一制度的规制和要求,还要说明这一制度是选贤任能、公正公平观念的落实,更要说明这一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施和实施效果,说明这一制度对中国政治、社会风气和文化教育的影响。比如,《隋唐五代卷》中的科场风气,《宋代卷》中贡士庄、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