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会导致室性早搏?有什么危害?
3.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或一些非心血管药物(如某些抗生素、精神类药物等)具有心脏毒性,可能导致室性早搏的发生。4.心脏结构异常: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结构的异常会改变心脏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增加室性早搏的发生风险。5.自主神经功能失调:长期...
49部心血管指南和共识,一文收入囊中|10-11月指南更新
心脏淀粉样变性是由淀粉样沉积的周围细胞浸润引起的,患者发生传导疾病和心律失常的风险增高。近日,本意见书发布,旨在为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传导疾病和心律失常的管理提供指导。链接:httpsguide.medlive/guideline/3363207直立性低血压诊断与处理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为规范直立性低血压的诊断和处理,心内科...
术中突发骨水泥综合征,该如何应对?
心律失常心跳骤停等发生机制BCIS的发生机制有:骨水泥中特定成分(甲基异丁烯酸酯)对心肌的毒性作用、直接抑制心肌作用组胺释放引起外周血管广泛扩张脂肪、空气和骨髓颗粒栓塞术中扩髓过程中组织促凝血酶原激酶的释放1、对心肌的毒性作用、直接抑制心肌可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传导系统异常,出现心输出量下降...
华西宜宾医院完成宜宾市首例双胎妊娠孕妇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
手术在淡雪川主任、李奎副主任、刘佳副主任医师和王建灵主治医师组成的电生理团队通力协作下进行,无“铅”上阵为患者实施“零射线”射频消融术。“零射线”射频消融术是在磁场、电场双重定位下,借助全三维标测系统将导管、电极送至心腔,构建心脏三维模型,分析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找到病灶进行精准消融,全程“零射线”。...
诊断心律失常 常用心电图检查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而导致的心跳不规则现象。心律失常分为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当发病时通过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接受手术治疗,再辅以生活方式改善、定期复查,大部分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并不会危及生命。心律失常的类型临床上根据心律失常的发生部位、机制及频率的不同,可进行不同的分类:比如按发生部...
特别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抗病毒药物引起肝损伤的发生机制
如利巴韦林、干扰素)、血凝素抑制剂等抗病毒治疗,但因其副作用明显且针对性不足,目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不继续推荐(单独)使用(www.e993.com)2024年12月20日。本文拟对COVID-19抗病毒药物的种类及其引起肝损伤的发生机制和研究进展作一分析,旨在提高安全用药水平,避免和减少DILI的发生,提高临床危重症患者救治率,降低病死率。
春节期间独立值班,可要警惕室上性心律失常!
发生机制(1)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①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②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③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④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自律性增强的室上性心动过速:①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②非阵发性连接性心动过速。(3)触发激动所致的室上性心动过速:①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②多源性或混乱...
了解缺血对心脏电活动的影响
心脏起搏细胞具有自律性和节律性,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可以自行产生电信号。传导细胞则负责将电信号从起搏细胞传递到心脏的各个部位,使心脏实现有序的收缩和舒张。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所引起的心跳不规则、过快过慢等症状的总称。按部位可分为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按发生机制可分为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
临床必备:猝死预警心电图精准解析
T波电交替是目前公认的对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速室颤)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电生理指标。7、心肌缺血相关-尼加拉(Niagare)瀑布样T波发生机制:脑血管意外阿斯后、急腹症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大量的交感胺释放入血,直接作用于心肌造成心肌损伤。心外膜冠状动脉痉挛或透壁性心肌缺血,致心外膜复极迟缓。
上海微创电生理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摘要
心脏电生理介入技术可以帮助医生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明确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从而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案。受益于定位导航技术的进步及微创介入技术的成熟,心脏疾病的检出率显著增加,心脏电生理介入技术在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快速发展,已成为心脏电生理学领域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