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一π丨关于“土地”的那些事儿之我国耕地情况概览
水浇地:具备稳定水源和灌溉设施,全年均可正常灌溉,主要用于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旱地:缺乏灌溉设施,完全依赖自然降水进行旱生农作物种植的耕地,包括可通过引洪淤灌进行灌溉的耕地。02我国有多少耕地?根据2022年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等不同类型。...
【地理探究】不同积温带,农作物灌溉有讲究!熟制vs复种指数、光照...
如长江以南的农作物生长期较长一般在8-10个月,淮河以北3-5个月,东北地区一般在4个月左右。生长周期——指某一作物从播种到收获所需要得时间。如玉米一般为95-130天。我国南方地区生长期长,作物生长周期短,所以作物可以一年两到三熟;而东北地区生长期短,作物生长周期长,只能一年一熟,但周期长的作物有机质...
钟华:植物考古所见的早期农作物种植制度初探——以先秦时期中原...
作者:钟华来源:“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微信公众号原文刊载于《科技考古》第七辑炭化稻谷和今日稻谷的对比展示图(图源:良渚博物院)一、研究背景一般而言,农作物种植制度或农业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结构、熟制和种植方式的总称。一个地区的农
历史上引入中国的农作物
摘要我国传统农作物生产并非孤立封闭的体系,古代中国作物的引入主要集中在秦汉、唐宋与明清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引种路径与引种需求各不相同。秦汉时期经陆上丝绸之路引入果蔬作物,唐宋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引入高产粮食作物,明清时期经全球贸易网络引入美洲经济作物。域外作物的持续引入对缓解人地矛盾、抵御自然灾害、维护...
刘旭 谭光万 孔垂正:我国骨干农书中的作物种质资源
刘旭等在《中国作物栽培史》中对骨干农书做了引用和拓展,并将我国古代作物栽培史划分为传统农业萌芽、北方旱作农业形成发展、南方稻作农业形成发展与多熟制农业形成发展四大阶段。本文参考《中国古代农书评介》《中国作物栽培史》中对骨干农书及作物栽培史阶段的界定,系统梳理《吕氏春秋·上农》等4篇、《氾胜之书》...
考古中的早期农作物种植制度(博古知今)
从中原地区先秦时期农业种植方式演变的梳理中发现,这一区域经历了土地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不同阶段,植物考古提供了这一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指标农作物种植制度是研究古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演变趋势的关键,包括作物结构、熟制和种植方式(www.e993.com)2024年11月14日。近年来,随着浮选法的推广,植物考古遗存的发现成倍增长,较大地拓展了我们对早期农业发展...
【农业地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整合
一、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季风气候: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弊:季风强、弱的影响,易形成旱、涝灾害,有效措施是兴修水利设施。(1)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雨热同期,利于发展种植业,多为水稻,一年两熟到三熟。不利:多旱涝灾害。
【地理归纳】高中地理基础知识整理总结、农业区位选择及其类型分析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13、...
文史丨在吃方面,你永远可以相信老祖宗的眼光!
宋代之前,我国南方本土稻种原称“白粮”,有粳米和糯米两种,产量低,颗粒干瘪,种植条件苛刻,难以作为主粮作物。五代至宋,往返占城、安南地区的泉州商人进行海上贸易时在占城国发现一个优良稻种,具备早熟、穗长而无芒,粒差小、耐旱、适应性强的优势,“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
科教兴国专题——历史情况
必须着眼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全面合理利用,根据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付、渔的精神,对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土地、生物资源,进行综合的研究,为发展生产开辟更广阔的道路。1.制定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性差异很大,为了阐明各个地区的利用改造方向和途径,必须研究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