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行动——进入阿布拉莫维奇的精神世界
约翰·凯奇:4分33秒,1952约翰·凯奇《4分33秒》原稿图片来源:网络1952年,音乐圣地伍德斯托克,约翰·凯奇邀请演奏家端坐在钢琴前,掀开琴键盖。观众注视着舞台上发生的一切,然而,1分钟、2分钟……琴键始终没有被按下,于是观众席骚动了,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即将要发生什么。直到4分33秒时,演奏...
童年的可怕代价
3、技术乐观主义和基于手机的童年第二波浪潮创造的基于手机的童年——不仅包括智能手机本身,还包括各种联网设备,如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视频游戏机和智能手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苏联解体后不久,互联网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那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将成为民主的盟友和暴君的克星。当人们彼此相连,并能接触到世界上所有...
他上台4分33秒“一声没发”,结果成为音乐界的经典节目
《4分33秒》同样是“偶然音乐”的产物,这部作品,约翰·凯奇摒弃了构成音乐的所有元素,但整部不仅仅只有作品的标题(时长)、三个休止符和开合琴盖的动作,观众的反应和周遭的环境同样在构筑这个作品。哪怕是噪音,在这一刻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这种”无声“的状态反而让大家注意力放在“聆听”这一件事情上。也许...
4分33秒颠覆音乐史的行为艺术
《4分33秒》(首演于1952年),这便是约翰·凯奇一生中最为石破天惊同时也是最著名的音乐作品。该作品为任何种类的乐器以及任何数量的演奏员而作,共三个乐章,总长度4分33秒,乐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唯一标明的要求就是“Tacet”(沉默)。作品的含义是请观众认真聆听当时的寂静,体会在寂静之中由偶然所带来的一切声音。...
《4分33秒》被指音乐会版《皇帝的新衣》
4分33秒是一个时间概念,不过对昨晚走进保利剧院的观众来说,可能更像是关于音乐的一场“行为艺术”。作曲家谭盾与中国爱乐乐团为观众展现了一场“谭盾对话约翰·凯奇——献给北京国际音乐节十五周年交响音乐会”,过去从没在国内音乐会中亮相的约翰·凯奇的作品和谭盾的新作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就是那...
惊世骇俗的无声音乐:《4分33秒》
BBC经典音乐电台“Radio3”的导播罗杰·赖特表示,《4分33秒》是美国经典,可人们此前谈论甚多,演出甚少(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此次在伦敦巴比堪(Barbican)中心的演出将是该乐曲首次在英国的播出,并于晚些时候在BBC电视频道中播出。在电台中播放《4分33秒》必须关闭一套紧急备用系统,该系统是专为电台突然停播、毫无声音而备用插入的。
谭盾《4分33秒》 关于音乐的一场“行为艺术”
4分33秒是一个时间概念,不过对10月21日晚走进保利剧院的观众来说,可能更像是关于音乐的一场“行为艺术”。作曲家谭盾与中国爱乐乐团为观众展现了一场“谭盾对话约翰·凯奇——献给北京国际音乐节十五周年交响音乐会”,过去从没在国内音乐会中亮相的约翰·凯奇的作品和谭盾的新作首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其中最耐人寻味的...
浪漫主义的尽头:无调性的现代音乐是如何诞生的?
这样一来,《4分33秒》的音乐意义也就同理了,只不过凯奇将这个去标签的否定做到了极限,达到了“无”。既然是极限,那么当然意味着《4分33秒》是一种不可复制的艺术,它只能在世界上出现一次——并且被凯奇占先了,假如今后再有某人创作无声的《5分44秒》,那只可能是个骗子。
四分三十三秒的偶然
四分三十三秒的偶然原创假杂志编辑室假杂志“在「APoundofPictures」发行的这一整年以来,AlecSoth再次陷入了一种创作的桎梏之中,甚至对于摄影心灰意冷。面对这样的困局,他重新开始思考影像所蕴含的最吸引他的能量和自身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因此,本期漫谈系列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介质,受音乐家约翰·凯奇的...
谭盾指挥争议作品《4分33秒》 观众带秒表掐时间
因为第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现代音乐会上,中国作曲家谭盾将指挥美国著名作曲家约翰·凯奇最具争议的作品《4分33秒》。大家都感到好奇,想看看乐团怎样度过4分33秒的“无演奏”时间。这是“谭盾对话约翰·凯奇”音乐会的一个作品。昨天音乐会的上半场,是两首谭盾的作品与一首约翰·凯奇的《星图》。音乐会以谭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