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才子们的那些科考往事
而李贺的父亲名叫李晋肃,“晋肃”在古代跟“进士”的读音是相近的,所以有些人认为,为了避讳,李贺不应该参加进士考试。韩愈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专门为此写了一篇《讳辩》,引经据典,阐明李贺可以参加进士考试的道理,最终还是没能为李贺争取到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谁是出家半路的考生?在科举问题上,韩愈不仅帮助过...
唐代就已出现科举考试,为何直到宋代,寒门子弟入仕才更加容易
这群行卷人,无不与主考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宋洪迈《容斋随笔》曾言:“唐科举,主司独断,名不糊。友朋相助,通榜为凭。”唐朝科举不遮名,主考官轻易识考生。行卷如同加分题,表现卓越则更易拔得头筹,荣登进士之列。这样的初衷,本是出于善意。虽然考试结果交付主司定夺,但主考官一人之力难免有疏漏。...
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考试?
要知道广汉太守说的制举考试是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的招聘会,称得上是唐代版的“BOSS直聘”。一旦顺利通过了制科考试,就可以直接获得大唐的公务员身份,还是有正式编制的那种。今天的人或许对考试这个发明深恶痛绝,但对于古人来说,这已经是能通过个人奋斗改变人生命运、实现阶层跨越的最佳选择了。这个少年为什么要拒绝这...
文史丨科举“中第”后还得“考公”?唐代考生们累并快乐着
雁塔题名,是在长安慈恩寺塔(雁塔)上,题写进士的名姓,在杏园宴之后进行:“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郑谷在一首祝贺友人骆用锡及第的诗中,不无感叹地表示,骆进士前后花了两纪(24年)的时间,才考中,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不禁泪满衣襟。但能将姓名题写在雁塔上,再多的等待也是值得的,正所谓:“题名登塔...
科举考试中的“独占鳌头”
这首夸耀状元登第的诗,出自宋人汪洙的《神童诗》,目的是劝勉学童用心于科举功名。殿试放榜时,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在唐代,举人到京城参加礼部考试都要投状,因而考试后居首位者称状元,也叫状头。由于状元“大魁天下”,是科...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防作弊?
科举考试也避亲嫌从唐代开始,创立了对考试官亲戚另行考试制度,即称选官“别试”制度(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但时行时废,尚未形成定制。到宋代,别试则普遍实行于解试、省试,专门派遣考试官,单独设立专场,另外规定录取人数,成为一种回避亲嫌的考试制度。唯独殿试无别试,这是因为殿试系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即是主考官,无须避亲。但到...
古代科举,为何三年一考?
清朝徐松于《登科记考》中,详细考证过唐朝的科举考试。全唐,除因战争、灾荒等原因暂停外,科考几乎每年举行,仅进士一科,及第者即达六千多人,皆为唐代最杰出人才。唐代科举,定例于每年春天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因此被称为“省试”。各地乡贡举人的“发解试”,于前一年的秋天举行。
金滢坤|“惟齐非齐”:论中国科举考试变革中的“至公”与“选人...
殿试名义上是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级考试,实际上多由皇帝最信任的、品级较高的翰林院硕学官员任考官,一般不黜落,只重新定进士名次。“会试”之名在唐代就已出现,但与科举考试无关,宋代“会试”已有诸路会总考试之义,与后世“会试”含义不同。金朝地方府试和中央省试都可称为“会试”,“会试”逐渐发展成为府试...
2024军人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文史考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
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临时设置,目的是选拔特殊人才,不常举行。宋代科举把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论(对时局评论)和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作为考试内容。元代的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考试内容包括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后来成为明清两代八股文...
公元1002年:科举为什么发生基因突变?
也就是说,在州一级的考试里(州这一级的考试,唐宋叫解试,明清叫乡试),他是第一名;在尚书省礼部的考试里,他是第一名;最后到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他还是第一名。这叫“连中三元”。在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上,“连中三元”这事,一共出现过14个人。王曾是其中第5个。难得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