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号称可代替石油,中国的储量全球第一,现在为什么不提了?
而可燃冰讨论度之所以会降低,是因为作为新能源一员的它,被新能源概括进去了。但作为能源多元化战略的一部分,国家并因此而放弃研究和开发这种资源。中国将可燃冰视为重要战略资源,开发政策注重平衡能源安全、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虽然将可燃冰开发纳入了国家能源战略,但采取了相对谨慎的态度。这种谨慎基于对技术、经济...
藏在地下100多米,这座实验室在研究什么?
“我们对脚下的世界,尤其是深地空间知之甚少。”云龙湖实验室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李晓昭说,地下物质成分复杂,结构多样,“透视”难度大,人类目前对深地的认知甚至比深空、深海更少。该实验室成立以来,依托中国矿业大学等单位,围绕地球深处的能源资源开发、智能建造、物质封储、安全防护等国家需求和未来产业方...
寻踪海底灾害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海底甲烷气体喷发不仅代表附近海域的地质活动频繁,也意味着海床下极有可能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矿藏。谁是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海洋元凶?△“3·11”大地震引发的海啸。长久以来,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们对海洋灾害的认知普遍停留在海面以上。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引...
上山下海,寻找未来能源可燃冰
孟庆国介绍,可燃冰是一种有望替代传统能源的“未来能源”。可燃冰的燃烧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相较于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其燃烧过程中不会释放出粉尘、硫化物等环境污染物,这使得可燃冰被视为“清洁能源”。而且,其储量巨大。他说:“可燃冰作为一种低碳能源,对于我国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
The Innovation Energy | 可燃冰探索新边界,解码碳循环之谜
可燃冰(NGH)广泛分布在全球陆地冻土区和海洋沉积物中,是未来应对全球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问题的重要能源资源之一。然而,NGH在全球能源与碳循环中的确切作用与扮演的角色仍存在较大争议。一方面,NGH开发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转型。另一方面,NGH分解所释放的甲烷对全球气候及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不可逆...
中国科大在高效光催化甲烷无氧偶联制乙烷/氢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甲烷作为一种重要的碳基小分子,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天然气、页岩气、可燃冰、沼气等的主要成分(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迄今为止,甲烷的使用仍以燃烧为主,导致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作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氨、甲醇及其衍生物,但其用量仅占天然气消耗量的5%-7%。虽然甲烷储量远远超过石油储量,但作为化工原料其开发程度远无法与石油相比...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在南海首次下潜成功
张鑫:它可能指示了海底以下有可燃冰的存在,因为有甲烷气体溢出,所以意味着有甲烷气体源,这个源可能是地底深处,可能在溢出之前就形成了可燃冰。碳酸盐“烟囱”样本是因为甲烷泄漏之后与沉积物中的硫酸根离子产生了碳酸根进而形成碳酸钙,这种碳酸钙就是碳酸盐的“烟囱体”,它进一步指示了泄漏中有很大一部分成分是甲烷,...
中国领先日本的55个尖端科技(包括先进科技)
五、可燃冰首次试采点评:2017年,中国在南海成功宣布挖出了超级大宝贝——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南海神狐海域“蓝鲸一号”钻井平台上宣布了震惊世界的消息: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意味着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埋头苦干了几十年也没有干成的事儿,让中国的石油人干成了!
广州, 向海图强②|广州深海勘探科研实力世界一流
“服役”10年来,“海马”号已成功应用于南海海域可燃冰资源勘查和大洋富钴结壳资源调查,而最有名的发现则是“海马冷泉”,这一冷泉生态系统位于三亚东南方向100多海里,于2015年3月首次被“海马”号发现,这是“海马”号研发成功后第一次应用于海洋地质调查发现的,故将该“冷泉”命名为“海马冷泉”。
“10 万年来最热”—— 我们都会成为气候难民吗?
后续可能还潜藏着一种恐怖的反馈:海底储存着大量固态可燃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如果海水进一步升温,可能会导致大量可燃冰释放进入大气层。不过目前看来,让深海温度显著上升还没那么容易。所有这些反馈会在二氧化碳增加之后的几十年到上百年中逐步显示、逐步加剧,导致全球气温的上升出现延后效应和加速效应。过去这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