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漫话20世纪40年代小说思潮
不仅大后方的重庆《新华日报》“发出一个号召:读者都来写我们同时代的英雄人物”,华北抗日根据地作家孙犁大声疾呼要创造“战时的英雄文学”,塑造农民的战士的英雄形象,就是在沦陷区的北平,也有评论家撰写文章,强调“新英雄主义、新浪漫主义”是“新文学之健康性的基础和依据”,可见已经形成了一个时代文学思潮。这自然...
梁馨蕾 || 革命“苦履”:中共军队的草鞋历史与记忆
在中央苏区,战士鞋子的一部分由设在瑞金沙洲坝的鞋厂提供,一部分来自群众劳军与打土豪的获取,但最主要的还是靠士兵自己打草鞋穿。据亲历者回忆,在中央苏区多年,“没穿过鞋袜,都是穿的草鞋”,“南方山多,溪流多,遍地是水田,穿草鞋便当,很适合南方的地理条件,也适合战斗要求”。红军开始长征后,由于离开苏区时走得...
王棵:在儿童文学中厚植家国情怀
因此,从2008年到2016年,王棵看了许多与抗日战争相关的资料,为他之后关于抗战文学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作为作家,对一件事情有了丰富的了解和理解后,就很想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进行实践。”2017年,王棵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中篇小说《在水之涘》,他将家乡江苏南通的乡村作为故事发生的地点,把它放置于抗日战争的背景下。
专访| 王棵新作《芦哨声声》出版,完成一次文学书写实践
《芦哨声声》是王棵创作的第四部儿童文学作品,“前三部,都是现实题材的小说。而《芦哨声声》,它是历史题材的。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有不同的难度。要想把它们写得自己满意,都需要付出许多相应的努力。”王棵坦言,影视编剧的经历给了他关注“抗日战争”题材的契机。2008年到2016年,他所接触的项目,很多都是讲述抗...
用智慧和勇敢守护母语守卫家园——王棵儿童文学新作《芦哨声声...
日军在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是其对当时的中国实施“文化入侵”的主要手段。奴化教育主要是创办日语学校,让中国孩子学日语,唱日本歌,背诵一些蛊惑人心的口号。所以,我这部书写文化抗战的小说,所写的就是一场针对母语的保卫战。母语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小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坚持儿童本位创作时心里始终装着...
《抗日战争研究》2024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提要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发了各民族人民,特别是地处西北和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第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各族人民认识到,中华民族团结对于取得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加强各族人民团结的建议;第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沦陷区人口的大量...
中共党史研究|革命“苦履”:草鞋的历史与记忆
红军时期,中共军队被服物资紧缺,衣服五花八门,“除花衣服不外穿外,其它衣服都穿”,打土豪得来的花布则留着做草鞋。那时红军的军服虽难以统一,但脚上穿的都是草鞋。每人除穿一双外,背上还要背两双和一些布条,有时间就自己打草鞋穿。在中央苏区,战士鞋子的一部分由设在瑞金沙洲坝的鞋厂提供,一部分来自群众劳军...
王棵: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书写
侵华日军中有一个组织,叫宣抚班,是专门谋划、实施文化入侵的,在日军中专门负责针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宣传战。他们的这个思想宣传战,按照其对象不同,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针对上层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另一部分是针对沦陷区老百姓的。这种宣传活动,是日军在中国沦陷区的所谓“思想宣传战”的主要形式和传播途径。这个层面...
水乡孩子的“文化抗战”赞歌
《芦哨声声》是他的第四部儿童文学作品,也是第一部历史题材的儿童作品。为此,他酝酿了很长时间,收集资料,寻找创意。“也许是因为准备的时间很长,真正开始创作的时候,有种瓜熟蒂落、不吐不快的感觉,所以写的时候是很畅快、尽兴的。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充盈在我的脑子里,让我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惦记在心,好像这些...
特工题材的写作图式:茅盾《腐蚀》与陈铨《野玫瑰》比较研究
一、迥异的主题意蕴与叙事策略《腐蚀》和《野玫瑰》都是抗战时期的作品。《腐蚀》所描绘的1940—1941年的重庆,属于国统区大后方;《野玫瑰》的故事发生背景敌伪统治区北平,属于沦陷区。两部作品在抗战叙事、情节布局、描画重点等关涉主题意蕴的叙述却分道扬镳、各奔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