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沙利文见王毅,让我想起多年前给导师交博士论文的那个下午……
第四,中美关系要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巩固民意基础。民意基础从哪里来?来源于老百姓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搭建各种各样的桥梁,铺设各种各样的道路,而不是设置障碍。不要搞签证小花样,不要骚扰留学生,不要骚扰正常的学术交流,不要骚扰正常的投资和贸易活动,这种事对于人员交往是不利的。第五,中美双方实现和平共处,关键在...
朱棣文、黄亚生:中美科技教育交流的未来在哪儿
“中美关系太重要了,不能完全交给政客。”他建议,科学家应该通过提出具体的想法和计划来维护中美合作,而不是仅仅将基础研究作为首要原则来捍卫。对此,他提出两个想法:首先,两国科学家应在第三方中立地点更多地参与人工智能(AI)讨论,就人工智能的规则和行为达成共识。若无法达成共识,“那么整个领域的合作就会受到...
由之说天下:中美科技竞争——中国的后发优势与差距
今天,一早看了两篇关于中美科技发展比较与透视的文章:一篇是英国《经济学家》2024年6月12日发表的中文译文《红月亮升起了--中国成为了科学的超级大国》,配的副标题是:“中国科学的崛起--欢迎还是担忧”;另一篇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作者李哲、杨洋的《中—美创新体系:演变历程、影响因素及启示...
准确把握《上海公报》精神,推动中美关系行稳致远——纪念《上海...
????事实证明,当年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战略决断为国际关系史开启了新篇章。中美关系正常化特别是中美建交后,双边贸易额增长了200多倍,双向投资存量超过2600亿美元,超过7万家美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中国赴美留学生多年来每年超30万,美国累计在华留学人数超33万,中美互为第一大国际合著论文合作对象;双方已建立...
寻找“基辛格”|斯坦伯格:“后基辛格时代”的现实主义者
寻找和呼唤“下一位基辛格”,是基于发掘和提升两国关系中真正能够代表人民心愿的理性声音和强大智力,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开辟健康、可控和可以共鸣共生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建设性发展呼唤“下一位基辛格”中美关系从上世纪80年代的“准同盟关系”到90年代以后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政策”,从小布什政府时期...
科研精神薪火相传 平台优势屡结硕果
原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倪世雄教授深情回忆了谢老当年拓展中美关系研究的战略眼光,并向谢老的儿子曹惟正教授赠送了其新作《结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中美建交30年》作为告慰谢老的纪念品.物理系杨中芹教授也在发言中讲述了在教书育人中的严谨与慈爱.随后,出席祭扫仪式...
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专家研讨会获赞:展现中法文明互鉴丰硕成果
张燕:一部中法历史文明互鉴的论文电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是一部纪念中法建交60年的纪录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时代引领与献礼意义,契合了时代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文明倡议等国家主题。它有如下鲜明特点:纪录片创作形态探索新颖,以论文电影为主要特色,有立论,有史论、有评价,更...
中美科研合作骤然降温,论文合作至少下降了20%,“寒蝉效应”影响深远
阿姆斯特丹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的分析主管杰罗恩·巴斯(JeroenBaas)对《自然》杂志的论文进行了双重隶属关系的分析。巴斯在爱思唯尔的Scopus数据库中分析了数百万篇论文的作者,发现在2018年一年至少发表一篇中美合著论文的作者超过15000人,但在2021年,这个数量已经不到12500。
中美建交第一人,“中国的老朋友”—亨利·基辛格传奇一生
在其政治生涯中,中美建交、入侵柬埔寨、结束越战、中东斡旋等大事件都离不开他的身影。在冷战核军备竞赛的阴影下,他孜孜不倦地工作,追求地缘政治平衡,在持续不断的动荡中寻找一个“确保世界秩序稳定基础下的美国优势”。基辛格的一生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从15岁进入美国,到20岁成为美国人,他一生都在为自己认同...
尼克松访华五十年,中美为何迅速建交?伏笔其实在越战就埋下了
美国对越政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美国在对苏争霸中日趋防守。苏联借此机会大肆扩张势力范围,出于遏制苏联、防止在越南战争泥潭中越陷越深、平息国内反战情绪的目的,美国在尼克松上台后逐渐调整对越政策。尼克松抓住中苏交恶的战略机遇,主动寻求改善中美关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