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何以赋能基层治理?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经常引用六尺巷的故事,让矛盾双方都能各退一步,最终达成一致。”张耘说,“为了这点小事如果去法院起诉,不但会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企业的经营也会受影响,我这样和孙先生算了一笔账,并说服他让步。”最终,孙先生同意以原来的墙角为界,让出一个空调的距离砌厂房院墙,邻居也让出一米左右...
刘晓庄:六尺巷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想感悟
在金灿灿的秋天里,他重温那段发生在300多年前的礼让典故,深有感触地说道:“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相传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为建房引发宅基地纠纷。于是张家驰书京城向...
文化中国行丨六尺巷:“礼让密钥”背后的秘密
张耘告诉记者,桐城在基层治理领域创新形成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眼下,桐城设立覆盖基层单位的“六尺巷调解室”300余处,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地方品牌。2023年,“六尺巷调解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同年获评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工作法先进典型,并入展枫桥经验陈列馆。中华民族礼让、包容、和谐的传统美德...
六尺巷里天地宽
张家人得书后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闻名历史的六尺巷因此形成。此后,六尺巷的故事通过方志、口碑、风物、戏剧等媒介形式流播绵延已300余年。六尺巷很窄,所展示的道理却很宽。六尺窄巷,究竟宽在何处?显然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故事主人公张英的心灵境界上,宽在故...
【光明论坛·温故】六尺巷里天地宽
张家人得书后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见状深受感动,亦退让三尺,闻名历史的六尺巷因此形成。此后,六尺巷的故事通过方志、口碑、风物、戏剧等媒介形式流播绵延已300余年。????六尺巷很窄,所展示的道理却很宽。六尺窄巷,究竟宽在何处?显然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故事主人公张英的心灵境界上...
文化中国行丨你敬三分 我让三分 礼让出了“六尺巷”
小巷尽头的汉白玉牌坊上,至今镌刻着两个大字:礼让(www.e993.com)2024年11月2日。而张英的“让”,还不仅仅是这条六尺巷。总台央视记者卞晓妍:桐城城西的龙眠山双溪村,老宰相的六尺巷是一段让墙的佳话,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个让路的故事。相传他特别喜欢在山间小路散步,只要是碰到挑担的农夫或者樵夫,他都会让到一旁,让对方先过。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 | 从六尺巷感受中国“和文化”的源远...
这是六尺巷文化的传承与庚续,更是六尺巷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一个“和”字,尽显大国气度国之交,亦如邻之交。300多年前,张英以一己胸襟,换来睦邻友好,留下了“六尺巷智慧”,依托的,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2400多年前,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就指出“礼之用,和为贵”。随着“和为贵”...
让一让 六尺巷
文中的张文端公即张英,他逝世后,朝廷赐谥文端。六尺巷的故事从清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从前在桐城是家喻户晓,而今依然被世人津津乐道。《清史稿》记载有康熙皇帝对张英的评价:“张英终始敬慎,有古大臣之风。”易宗夔所著《新世说》则云:“张敦复忠实无畦畛,外和内刚,一私不染,同官及后进皆倾心相向。”张英字敦...
六尺巷与“国士”张英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原本是邻里礼让的象征,六尺宽,百米长,但因廉让的精神,成为了中国一处影响深远、镜鉴遐昌的悠长廉脉。故事说的是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俗称宰相)张英,老家旧宅有一块空地。邻居吴家新修院落,打起这块空地的主意,外延扩张。结果两家起了纷争。两
总书记刚刚来过这里 | 六尺巷里听“新声”
不仅爱讲300多年前老祖先的传奇,他还讲新时代桐城人的故事。张耘在六尺巷为大家讲解。李俊杰摄“六尺巷,现在已不仅是一处地名、一个典故,还是一个工作方法的代名词。”张耘说。他指的,正是“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看上去不可调和的矛盾,其实是双方‘为争一口气’而已,还是有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