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速递:唐代科举制度兴起促进社会流动性
科举制度塑造了中世纪官僚机构的社会流动性,就像大学教育塑造了当今富裕国家的流动性一样。此外,通过竞争性考试甚至可能会使后来的成功机会均等,因为父亲的地位并不是决定通过科举考试的人官职高低的一个因素。教育是我们理解代际流动性的核心。许多人认为这是20世纪的现象。但是,该研究可以从几个世纪前的数据中看...
沈登苗:研究方法如何创新,都不能疏离基本事实——对《科举万岁...
(2)明清时期的印刷中心,大都在远离毛竹产地的大城市或较大的城市离毛竹产地较近的印刷中心地区有利于科举考试,这在书籍需求不大、商品流通不畅的时期是有一定依据的。如两宋时的13个刻书中心,福州、建州、明州的进士进入全国前十名,成都、杭州、衢州、婺州、湖州的进士进入全国前二十名,另外,苏州、绍兴、严州的...
2025年湖州师范学院教育学基础综合(641)自主命题考试大纲
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2.学制确立的依据3.各级各类学校系统4.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1951年的学制;1958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三)现代教育制度改革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七、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课程的概念课程的定义;课程...
苏轼的科举之作是一篇法治论文
而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他的作文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章从“刑”与“赏”论证了忠厚,堪称一篇法治论文,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北宋的科举考试是历史上最严格的,不仅试卷卷首要密封,糊上举子的名字,而且答卷也是由誊录院的书吏抄成副本,考官评卷时只看副本,无法辨认考生字体。考...
清朝的科举制度:从发达到走入死胡同
如上所述,清代科举是满人入关后为了从新归附的汉民中选拔人才而实行的,此后科举制度还推及作为清朝股肱的满、蒙、汉军八旗。顺治八年(1651年)设立翻译乡、会试之制,只有八旗子弟才有资格应试。乡试取满人五十名、蒙古人二十名、汉军五十名;会试取满人二十五名、蒙古人十名、汉军二十五名,通常无须经过殿试就可授予...
八股文在古代是不是先进考试制度?1905年12月6日科举制度结束
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设立学部,科举制度结束(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八股文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准确说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今天我们攻击八股文,其实八股文在古代有它的合理性。它也是逐步演化而来的结果,并不是某个皇帝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最初的科举考试,多采用各种议论文甚至诗歌。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暨第十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主办,来自海内外的80余位学者在多学科视野下探讨了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本次会议论文,近三分之一探讨了科举史、科举评价以及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复杂多样的关系等问题。陈兴德借由“乌...
李世愉评《清代武科考试研究》|一部研究清代武举制度的力作
清代科举制度的一大特点是覆试制度的推行,不论文武科,会试取中的贡士均需在殿试前参加覆试,覆试不合格者要罚停殿试一科或两科。是为罚科,文武均同。由于覆试罚科的存在,造成确定的会试中额与殿试录取进士之额,往往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这种差距,武科则明显大于文科。作者通过研究对比,对此现象有一段议论:“...
核心期刊发表的“神仙级”论文:《现在不想写论文》!
崔教授指出,尽管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有其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如“八股之害,等于焚书”,对人才的摧残不容忽视。盲目移植这种制度,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对论文价值的反思崔教授进一步反思了论文的价值。他问道:“写篇论文发表,是不是就像早晨摆摊卖油条一样,把油条用纸一卷递给买者,人家三口两口...
【分享】一些有趣的工具变量——从阿西莫格鲁的论文说起
文章主要是用科举名额来体现科举废除前各地通过科举实现社会流动的依赖性,而这个名额是以地域和对应人口来进行划分的。而且是非线性的不规则的划分。文章使用双差分法(DID),为了避免省略变量的影响,必须找一个在科举废除前后都不变化而且跟科举名额有关的变量来做工具变量。两位作者的一个巧思是使用该地域内的小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