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背后的故事
半年后,爱因斯坦的这篇文章在《富兰克林研究院期刊》(JournaloftheFranklinInstitute)发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结论已经变成了引力波存在!原来这篇文章的被送到了和之前同一位审稿人手中,这位年轻的审稿人HowardP.Robertson设法结交了爱因斯坦的新助理应菲尔德(LeopoldInfeld),并有机会和应菲尔德讨论爱因斯坦的文章,...
我们听了太多假的“科学家励志故事”
再如,“爱因斯坦小时候很笨,成绩差,连小板凳都做不好”。这个故事,主旨在于传达“勤能补拙”等励志理念。其实,真实情况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爱因斯坦早在12岁就自学了平面几何;在中学时期,他的“数学和物理水平远远超出学校的要求”。在苏黎世工业大学“数理师范系”求学期间,爱因斯坦不仅在课堂上接受了正规的...
顾雏军:美国环球科学前沿研究杂志发布了我的故事和科研成果的博文
爱因斯坦在1953年去世前还在向他的朋友发感慨:难道月亮,我们不看它一眼,月亮就不存在吗?我的理论证明了爱因斯坦是对的,即看不看月亮,月亮都是客观存在的,电子也是客观存在,无论实际上有没有测量到该电子与否,该电子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玻尔也对了一半,即没有任何一种隐变量在驱动着电子,电子是纯概率性,其概率服...
被质疑“不该拿物理学奖”的诺奖得主,一生经历却足够拍一部《奥本...
最终我选择了去康奈尔大学而不是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因为在1954年,康奈尔大学似乎有一个部门对固体物理学领域感兴趣。它由几门带有固体字样的课程、一个固体物理研讨会、两位在这个领域进行理论研究的教师和大约四个实验方向定义。那个部门当时进行的实验问题包括低温热导率、碱金属卤化物中的色心、绝缘体的紫外光谱...
王福义 | 无锡女婿 魂归苏州——科学家李政道的故事
1956年,他与同胞兼校友杨振宁合作发表了《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微观世界中,互为镜像的物质不是有相同的运动规律。这一打破成见的论断,很快被华人物理学家吴键雄等同仁用实验证实,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为此李政道和杨振宁于1957年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同年被授...
他发现了超导现象,却被大多数人读错了名字
1911年2月,爱因斯坦第一次访问莱顿大学,他渴望见到洛伦兹和卡末林·昂内斯,想要参观后者著名的低温实验室,因为他对于电阻与低温关系的研究很感兴趣(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其实早在1901年,22岁的爱因斯坦刚从苏黎世理工学院毕业,就曾在明信片贴上一张邮票,附上他最近发表的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论文,邮给了卡末林·昂内斯,希望能申请到助教...
用爱因斯坦的公式,讲“一带一路”的故事
王义桅表示,我们讲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全球化表达,分众化表达,不能都是一种语言,一个腔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的期待和理解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当年我去德国外交部讲“一带一路”,对方就说“一带一路”不好懂,当时我就用爱因斯坦的公式E=MC??,来解释什么...
物理学梦之队合影背后的故事
这张照片是史上最牛物理盛会——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合影(摄于1927年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他们中不少人的名字,今天仍然在物理学教材中熠熠生辉,比如:爱因斯坦、薛定谔、普朗克、玻尔、海森堡和德布罗意等等。文章最后会附上带名字的横板大图。第五届索尔维会议的合影,照片中共29人,有17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横扫2024奥斯卡七项大奖的《奥本海默》:最朴素的语言,最精彩的故事
“这里有大量的权威信息,每一块石头都被掀开了,没有一块石头没有被翻过……正是这样一座不可思议的知识宝藏,让我得以动手创作一部第一人称视角的剧本。我想从奥本海默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这正是这部传记给我带来的启发,我不仅对奥本海默感同身受,还能窥见他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我感到这部电影呼之欲出。”...
ImageNet的故事:李飞飞自传《我所见的世界》中文节选
这次读了教授的自传,实话说,超出预期。没想到一位大科学家的文笔如此之好,教授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将自己事业和生活上的故事娓娓道来,行文之间流露着大学者的淡然,同时又把真实的工作生活经历讲得引人入胜。在阅读过程中,城主不止一次感觉到教授的行文叙事有一种强烈的电影蒙太奇感,工作和生活的线索交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