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上居然出现简体字!是假的吗?
1909年,清末教育家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首倡简化汉字。新文化运动时期,诸多学者不仅推广白话文,同时也大力推广简体字。当时鲁迅说了一句惊人的名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与钱玄同、刘半农等民国大家甚至提出要把汉字彻底简化成拼音。当然这一想法最终并没有成行。1935年,...
访谈|钟雨柔:“将文字交给一切人”——汉字革命的天命是与时俱进
让我好奇的是,梁启超、傅省三在1910年代末使用的文白混杂的语体文是如何在1920年代末——也就是五四一代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文化领导力之后——被重新命名为“我手写我口”的白话。明明不是纯粹白话,而且晏阳初当年读到傅省三文字的时候也未曾使用“白话”二字来命名,为什么时过境迁“语体文”倒要戴上“白话”...
鲁迅先生为何要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的话?
这才提出要将繁体字进行简化,进行白话文改革,让语言表达更通俗化。使民众的学习起来更简单,提高当时的中国人民的文化程度。其次,鲁迅先生认为当时的劳苦民众和普通大众不需要学习繁体方块字。因为学习了这些字,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见得有太大的作用。而对于当时的文人鲁迅来说,他对中国汉字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而且运用...
古人为何发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原因之一:区别文盲,提升优越感
文言文更多只存在于书面用语,也就是写文章、写诗作赋时的必背文字,口头交流还是采用白话文,尤其是没有上过学的普通百姓他们甚至都不理解个别文言字词的意思。而就连九五之尊,也都很喜欢用白话交流,这在明清时期尤为显著。朱元璋登基后,每天面对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的文武百官,用各路方言,那时候也没有翻译,交流...
古人为什么要发明又难懂又难记的文言文,使用白话文不好吗?
普遍观点认为,古人总是以“寡人”“尔等”等文言文辞令交流,然而这实则谬之千里。为揭示古人日常用语更趋近现代白话文的真相,我们可设想乘坐时光机,穿越至数千年前的世界,一窥古人真实生活的语言风貌。商周之际,文字被王公贵族所垄断,百姓普遍不识字。若是平民间也使用深奥的文言文,社会如何维系?难道文盲们就...
文字和语言因人为因素分离而出现文言文,白话小说在唐朝初现雏形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文言”一词作为有别于白话...
罍、觚、盨、斝、甗都是啥?博物馆“生僻字”难住家长
在介绍匈奴历史的展区内,一块说明牌上所标注的拼音多达12处。除了标注拼音,说明文字中引用了文言文的地方,还格外贴心地备注了白话文翻译。而在一个展示玉玦、玉环的文物展品柜内,“玦”字不仅标注上了拼音,展柜中甚至还展出了玉玦与玉环的佩戴示意图,让观众对于这两样展品的用途和佩戴方式更加一目了然。
你是神仙么?| 元明清三朝好笑的大白话圣旨和皇帝朱批
“路上炎热”“马得骑来么?”以及“我不曾忘了你……”这听起来似乎和今天的白话文差异不大,很难想象这段文字来自数百年前……还出自成吉思汗……事实上,和今天普通话比较相近的白话文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还广泛流行于民间。而这种相对比较简单的白话文,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蒙古人来说,也相对更益学。
朕亦甚想你、余纸也太多了、你是神仙么?| 元明清三朝好笑的大白话...
“路上炎热”“马得骑来么?”以及“我不曾忘了你……”这听起来似乎和今天的白话文差异不大,很难想象这段文字来自数百年前……还出自成吉思汗……事实上,和今天普通话比较相近的白话文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还广泛流行于民间。而这种相对比较简单的白话文,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蒙古人来说,也相对更益学。
沪语文学《繁花》火了,下一个会是粤语吗?
后来,“三及第”文体开始出现,这是一种文言+官语白话文+粤语白话文三者混合而成的文体。直到十九世纪初,第一本广东话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出版,这是世界上首次以粤语白话文作为书写文字译经,比五四白话文运动早了半个多世纪。传教士们为了更好地在粤语地区传教,开始学习粤语,以最为通俗贴地的粤文来进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