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内参片”,都放了什么?
如影片《红菱艳》,芭蕾舞剧组的同志跟我聊过,这部影片很有借鉴作用,还说看了多部上译厂译制的内参片很有启发,不然我们太闭塞了。其三,这些影片在我国电影事业恢复期间,电影工作者补上了一课,即了解文革中断的外国电影生产创作情况。对中国电影后来的复兴,上译厂应该说出了一份力。其四,当时能参加译制片工作的...
前苏联优秀二战译制片:他们为祖国而战(国语版)
2024-11-083484|02:222024最新俄罗斯战争巨制,两名俄罗斯小伙,穿越化身德军少校2024-11-121782|01:00《坦克奇兵》1/3:二战经典以少胜多坦克大战2024-11-171104|01:55《最后的拦截》苏联老电影,苏军4门反坦克炮,两挺机枪,血战德军装甲连2024-11-11没有更多了...
《德黑兰43年》:表现二战历史,却透着苏联后期电影虚无主义情结
《德黑兰43年》是前苏联拍摄的一部相当于谍战片的历史题材影片,公映于1981年。整个影片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而且它没有采取一种英雄主义的歌颂的基调,反而从不同角度的亲历者的口吻来交待整个事件。作为一部苏联主创者拍摄的电影,它甚至没有好莱坞电影更洋溢着一种战无不胜的英雄气概,而是体现出一种深深的无奈,...
抹黑苏联的谣传:素质差、文化低,二战“文盲”军团灭掉了德国
新中国上映的第一部译制片、以苏军著名战斗英雄马特索洛夫的生平事迹改编的《普通一兵》,里面就有一个情节:当连长问求两数和的立方的公式是什么,马特索洛夫很快便答了上来。作为1942年11月被征召入伍的一名新兵,马特索洛夫尚且读完了中学,并还曾在儿童劳动院担任过助理教员。由点及面来看,即便是战争途中被仓促征发...
苏联和南斯拉夫,已不存在了,可他们拍出这些电影,至今不可复制
1、苏联第一部:《列宁在1918》可惜,男主角英年早逝,一段芭蕾舞戏,抓住了无数中国观众眼球这部拍摄于1938年的电影,虽年代久远,但影响力至今仍未消散。比如那句“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经典台词,正是出自本片。影片以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为背景,讲述在列宁领导下,苏联人民战胜饥荒和敌对势力,最终取得了...
被遗忘的8部阿尔巴尼亚老电影,当年觉得莫名其妙,如今再看却不胜唏嘘
70年代,我们所能看到的外国译制片并不多(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但阿尔巴尼亚电影却经常会出现在电影院里。据《中国译制电影史》这本书记载。我国早在1959年,就翻译了第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塔娜》,由上海译制厂译制完成。随后上译厂又翻译了《山鹰之歌》、《他们也在战斗》、《特殊任务》、《我们的土地》、《最初的年代》等电影...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马戏电影吗
《驯虎女郎》诞生于1954年,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与苏联的蜜月期,第二年就由长春电影译制片厂引进,担任翻译的是在《小兵张嘎》里的“王翻译”王溯。现实中,王溯的专项并非日语而是俄语。他自幼在哈尔滨的俄语学校就读,曾在北京电影学院当过苏联专家的翻译。相比龙套角色,他在译制片领域做出的贡献恐怕更不为人知。
上海译制片厂经典电影《虎口脱险》,经典背后并不简单
本片中还有一个著名的台词,鸳鸯茶。这个翻译是上海译制片厂老厂长陈叙一想出来的,因为按照英文直译过来是情侣茶或者情人茶,现在看来似乎直译过来也没什么不妥,但比起鸳鸯茶来说就少了点艺术感和含蓄之美。当然,笔者说这部电影译制片如何经典有老王卖瓜之嫌。好在法国人也同样认可,2018年为了表彰《虎口脱险》译制...
80年代前后九部译制片:《茜茜公主》赢在清新,《超人》穿越时代
《虎口脱险》是一部以喜剧为基调的二战电影,杰拉尔·乌里导演和喜剧明星路易·德·菲耐斯合作过7次,这部电影是他们最好的一次合作。上译厂的尚华、于鼎、施融、丁建华等著名配音演员为电影献声,使这部二战片显得更加接地气。电影讲述二战时英国轰炸中队的一架飞机被德军击中,机上的几名空军飞行员被迫降落在法国首...
内参片:那个时代的神秘稀奇
也有带有政治背景的战争片,比如《日本海大海战》《山本五十六》《虎!虎!虎!》等,还有一批苏联拍摄的反映二战时期的影片,如《朱可夫》《解放》(上、中、下)。那时译制内参片有严格的规定:首先是严格保密,所有参加译制工作的人员一律不得外传片名、影片内容,配音用的对白剧本不得带回家,配音完成后一律上交、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