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 清朝时期的统一战线智慧
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即位后,为增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族名改为满洲,次年又将国号由“金”改为“清”。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皇太极幼子、6岁的福临在北京紫禁城登基,中国历史进入清朝统治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曾在《大一统与儒家思想》序言中写道:“大一统义倡自《公羊》,...
汉唐宋元明清,历代都会抹黑前朝!为何《明史》更让人反感?
直到乾隆四年时,经过张廷玉的修修改改,将不利于清朝的史料删除,将不利于明朝的史料大幅度增加,最终形成了武英殿版《明史》,之后才正式刊行,前后历时九十四年,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例。历代修史时,一般将之视为对前朝的总结,探讨前朝治国的得失,但清朝却将之视为一种政治斗争的工具,这是...
福建发现明朝太监家谱,内容颠覆史书认知,清朝果真大肆篡改明史
老臣李大人,他曾是修史团队的一员,私下透露道:“我听闻朝廷命修史大臣将成化朝的历史描绘得极尽糟糕,意在让世人忘却明朝的美好。”显然,清朝的用意在于,通过篡改明朝历史,试图削弱汉人心中对满族的抵触情绪,从而稳固他们的统治根基。在撰写历史的过程中,清朝的掌权者反复强调了修正历史记录的必要性,他们指示...
太原晋王府下篇:大宗两度绝嗣,末代晋王被清朝史官故意篡改名字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花了近九十年的时间来完善《明史》,怎么会连末代晋王的名字都会搞错?会不会是明末兵荒马乱,以至于史官搞不清状况呢?实际上清廷对末代晋王的名字一清二楚,之所以篡改史书,自然有其阴险目的。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月,大顺皇帝李自成御驾亲征渡过黄河,于初八日攻克太原,晋王朱审烜也落...
改土归流:清代“大一统” 国家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清代货币银、钱并行,京师鼓铸制钱所需主要原料铜和铅,“改土归流”以前主要依靠产自日本的“洋铜”和盛京、湖南的铅,改流后全面转为使用滇铜和黔铅。自乾隆五年(1740年)始,每年滇铜、黔铅的产量超过1000万斤和600万斤,以630余万斤滇铜、360余万斤黔铅运至京师鼓铸制钱,支撑清代国家货币金融运行,...
张宇轩 | 清代官修《明史·李自成传》撰述的嬗变
王鸿绪看出此问题,把篇名由“盗贼”改为“流贼”,并将陈永定、唐赛儿等人事迹,归入剿贼诸臣传,让李自成、张献忠的传记单独成篇,称“独志其亡天下者”,突出了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对明亡的重大影响,以史为鉴的意识更为强烈(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随后,王鸿绪重新撰写了六百余字的绪论,发表了对明末农民起义与明亡的认识。
文史丨从羽林军到大内侍卫,古代到底什么人才能当皇帝的“保镖”?
锦衣卫,是大明皇帝的私人卫队二十二卫之一,它的来源是朱元璋所设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明史·职官志五》中规定锦衣卫的任务是“盗贼奸佞,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除此之外,他们还负有担任皇帝的侍卫亲...
中国清史学界领军人物戴逸逝世_中国政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
改专业改名字1936年,铁蹄未至,常熟市古里镇如古画般静美。“画”中有一座名楼——位居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首的铁琴铜剑楼。楼主人是第四代传人瞿启甲,他年过花甲,有一个非血亲的10岁“孙儿”。“孙儿”便是小戴逸,那会儿他的名字叫戴秉衡。人丁兴旺的戴家一掷千“银”(一千银元),刚以十年租期将铁琴...
纪念戴逸:他为一部《清史》工作了四十年
当时,国民党政权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开始在大学里镇压学生们的爱国民主运动,戴秉衡因在北大参加学生运动遭到政府通缉。在地下党的保护下,戴秉衡才远奔解放区,在华北大学学习中共党史和革命史,并最终留校任教。为了防止国民党发现自己投奔共产党而连累家人,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戴逸”。
贵州历史笔记|改土归流、轻徭薄赋……且看清朝前期的治黔方略
其实,除汉武帝外,其他几个皇帝在贵州的影响都不算很大。明太祖朱元璋是对贵州历史影响相对较大的一个,他的许多举措,至今还留有不少历史烙印。此外,清代前期康、雍、乾三位帝王的治黔方略,不仅对贵州的历史进程造成了明显的影响,而且对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以及贵州状况的改变都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