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命的思考
一命的两个维度朱熹论命有天命、性命之义,由此引出命的两个维度,即从理与气、所禀与所值讨论命,赋予命以丰富内涵,以下做些分析。(一)从理与气两个维度说命天地间任何事物包括人都具备理与气,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朱熹从这两个维度区分出两种不同层面的命,即理之命与气之命。他说:“命之一字...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下一句才是精华,但少有人知!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淳于髡就说了:“依你所言,嫂子落水,就应该权变一下,伸手去救援她,而不必拘于授受之礼。现在列国纷争,生灵涂炭,整个天下都淹入水中了,但你却守着不见诸侯的礼,不去救援,这是为什么呀?难道这不是拘于常礼,而不知道通权达变吗?”孟子的回答...
曹景年: 荀子礼学思想——以孟荀对仁礼关系的差异建构为视角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孟子·离娄上》)淳于髡的提问明显有刁难孟...
姜妮伶:儒家实践智慧再认识——以孔孟论 “权”为视角
儒家哲学中与实践智慧较为接近的概念是“权”,孔子提示了实践智慧作为道德判断力的本质,孟子则通过“嫂溺叔援”对目的—手段的合理性的论述以及“权知轻重”的阐发,将道德判断力的根源落实在人的良心善端上,并借助对“举一废百”的大力批判回归了孔子“权”论以“时中”为内核的基本立场。儒家实践智慧体现出贯穿...
古人说“男女授受不亲”,下半句才是精华,可惜十人九不知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俗话说:“男女授受不亲”,其实后半句才是精华,老祖宗可不保守
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才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权"在这里指的是权变,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孟子认为,虽然平常应该遵守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节,但在紧急情况下,救人要紧,可以变通行事。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儒家的人文关怀,也展示了其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智慧。
《中庸》与“中庸之道”
“权”就像秤锤,它在使用时需要滑动才能保持平衡,这样才能正确地称重,是谓“权变”。如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称为“经”,而“嫂溺援之以手”则属于“权”,凡事都不能太过刻板,否则就脱离中庸之道的本意了。《中庸》的后世影响《中庸》在开篇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的意思...
“援”字的故事与境界
正因为不惜代价地重视生命,反而不必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中国也从最开始“山川异域,日月同天”的被援助者,变成了“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援助者。嫂溺,援之以手。天下溺,援之以道。这就是中国人最朴素,也最高级的道理。(据《北京青年报》)...
说闻解字:援
淳于髡是雄辩家,他的问题当然远远不止于此,嫂溺的问题只是铺垫,然后才图穷匕见,“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天下都落水了,夫子为什么不伸出援手呢?孟子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你要用手去援救天下吗?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道济天下之溺”,语出《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意为天下沉溺、世风日下,必救之以儒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道”,甚至每个人也有每个人的“道”。韩愈的“道”是什么?他在《原道》中说得很清楚:“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