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玉:发挥古都文化资源优势 将北京打造成世界文脉标志
根据侯仁之先生的理论,北京城市规划有三大里程碑:一是历史上北京城的中心建筑——紫禁城,代表着封建王朝时期北京城市建设的核心,是传统建筑艺术杰作,也是北京古都文化的核心载体,至今屹立在城市空间结构的中心,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在北京城空间结构基础上,通过改造突出了标志社会主义国家的天安门广场...
纵贯南北的北京中轴线,有这样的历史文化内涵
《周礼·考工记》记载西周时期的制度,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影响深远的著作,它提出的都城规划和布局思想被认为是理想王城范式。姜波: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模式以《周礼·考工记》为发端,至曹魏邺城和汉魏洛阳城而初具轴线布局之雏形,到隋唐长安城始成规矩方正、中轴对称的城市模式;迨及元明清三代之都城——北京...
明清时期北京河湖钩沉
北京市区内消失的河流不少,有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被掩盖在地下,成为暗河。菖蒲河在天安门东侧,河长约300米,明清时金水河、玉河相通。菖蒲河只是俗称,正名是外金水河,与天安门前金水河相通。菖蒲河还是皇史宬档案库用来消防的河,是“东内”(东苑)内的一段河。菖蒲河因在皇城之内,又是住过明英宗的小南城,...
城市中国的脉络与走向:北京史与上海史的对话
不同于过去学界较为注重元大都作为“理想城市”的一面,王子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分析了元大都在城市建造和规划布局中的游牧性因素,指出元大都的两面性影响了当今北京的城市面貌。刘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尝试以天坛功能的演变对北京城市近代化进程进行考察,指出民国政府对天坛功能的改造,是政府对于北京城市发展理...
金元明清建都时期北京人口增加的原因
明代中期,中国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及农业经济的衰落,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北京“百货充溢,宝藏丰盈”,“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天下良工美材,皆聚都下”。当时的北京已是“生齿日繁,物货益满,坊市人迹,殆无所容”的景象。北京作为文化与教育中心,对辽金元明清时期北京城市人口的内聚迁移与离散...
全景展现北京中轴线古今变化,北京城市图书馆这个大展恰逢其时
到了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为了扩大都城规模,明成祖下令展筑南城垣,从东西长安街一线南展至今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一线,明清时期的北京内城至此形成(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第二年,举世闻名的北京钟鼓楼得以修建,中轴线的北段得到巩固。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北京外城建成,永定门为北京中轴线南段。至此,世界古都中现存...
明代北京中轴线:定型时期
明代是北京中轴线的定型时期。明朝所建立起的是“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其都城的城市肌理也由此愈加繁密交织、礼制森严,体现了规划者对于一个秩序井然、理性清明的国家的期许,中轴线作为城市之核心,将这一特质体现到极致。伴随明北京内城及外城的建设,北京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向南经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正...
辽金元时期北京:中华民族聚合与发展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辽金元王朝相继在北京营建都城,不断吸收并融合中原王朝与本民族特色,塑造了独特的都城营建规制,为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北京都城的建筑风格呈现出中原汉族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风貌,主要特点包括三城环抱与宫城南向布局、沿水而建的都城及其周边环境规划、中轴线与街道...
地名治理与更名政治———民国时期北京街巷地名的演变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包括皇城、内城、外城等几重,各城门的命名均被赋予了王朝政治价值与宇宙秩序意涵。其中,皇城居于内城中心,有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4个城门。内城有9门,分别是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外城有7门,分别是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40张最美图片珍藏
●是明清时期北京内城正南门,●是兼具防御和城市管理功能城门建筑群。2021年10月14日,正阳门箭楼,工人在按照古法修缮大门。新京报记者浦峰摄2020年4月26日,前门,夕阳沉入云海中,与华灯初上的正阳门交相呼应。新京报资料图片2022年9月10日,正阳门箭楼和中秋夜月亮。新京报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