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有这三个理由
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首先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荣誉,是继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再一次获得认可。从范围和人群来看,如果获得诺贝尔奖是专业界的认可,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就意味着获得公众和全社会的认可,由此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发明青蒿素的意义也将永留青史。这一方面说明,科学真的是无国界...
了不起的屠先生!BBC屠呦呦短片刷屏: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之一
BBC今年1月发起了“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票选活动,并公布了荣耀名单。其中,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位列28位候选人名单之中。此次入围的份量可是沉甸甸的。屠呦呦是此次入选的科学家中唯一的亚洲面孔,更是科学领域唯一在世的候选人。她打败了宇宙探秘人斯蒂芬??霍金、量子力学的创始人马克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华裔科学家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
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为先导,丁肇中、吴健雄、陈省身、任之恭、林家翘、沈元壤、牛满江、王浩等美籍华裔科学家纷纷回国。对此现象,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并加以鼓励。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杨振宁、李政道等华裔学者。1971年8月,杨振宁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73年7月17日...
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影响深远的一句战略名言:“深挖洞,广积粮,不...
研究者比较普遍的看法,都认为毛泽东发出这一号召,是在读到元末儒士朱升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后,因面临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苏、中美关系剧变的种种波折,有感而发。对于毛泽东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号召,也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做肤浅解释,必须结合历史与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其科...
科学家用AI翻译动物对话,发现人类语言并不独特
2024年出版的一本关于动物语言的优秀科普读物《听不见的大自然——博物学家的自然聆听笔记》,详述了近期科学家如何使用数字技术去理解自然,还谈到了过去人类在理解动物语言中走过的弯路。20世纪中期,人们曾多次尝试教非人灵长动物使用人类语言,当时的愿望是通过教它们“说人话”来评估它们的智力。这一努力失败后,人们...
陈独秀这篇文章,不经意间透露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秘密
“一叶识春秋”为书评周刊新设专栏,我们特邀清华大学历史系王东杰教授,从中国近代史上选取一些被前人忽略或遗漏的、没有受到足够关注的文献,并加以解读,以确定20世纪中国历史/思想史的一些基本特征(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第一期为陈独秀的《当代二大科学家之思想》。自晚清西学东渐,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新文体:向读者介绍西方思想家和他们...
高考倒计时第20天复习计划
工程心理学、人因工程和工效学均诞生于20世纪二次大战期间,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研究角度和重点,但是都分享“以人为中心”的共同理念。例如,工程心理学从人类认知信息加工角度为人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心理学原理、方法及实证;人因工程和工效学则从人一机一环境关系匹配的工程设计角度为人机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人因和...
别再找外星人了,现在科学家们都在做这些事
保罗·巴特勒,是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一员。在20世纪70年代,地球既普通又特殊,普通在它只是另一个类地行星;特殊点在于——它是我们所知的宇宙中唯一的生命之家。但是这一观点有一个重要的限制。几十年前,我们只知道一个被行星环绕的恒星——太阳。这意味着,正如1971年的一篇评论所解释的那样:...
“经济研究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卓元的主要学术贡献
张卓元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经济学卷》(科学出版社2013年),归纳了20世纪中国经济学研究的两大根本特点: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入及其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二是西方经济学传入并逐步扩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学家的重要工作是研究如何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又吸收借鉴现代西...
陈独秀这篇不起眼的文章,不经意间透露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的秘密...
陈独秀在文中介绍了两位20世纪的科学家,一位是细菌学、生物学家埃黎耶·埃黎赫·梅奇尼科夫(ElieMetchnikoff,陈氏译为梅特尼廓甫),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一位是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斯特瓦尔德(FriedrichWilhelmOstwald,陈氏译为阿斯特瓦尔特),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仅在本专业内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