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炜:孔子的真年谱与真学孔
文表现为於穆流行、暗然而日章,德輶如毛,文透视着伦理规则:上符天矩,上契天心,无声无臭,符合自然之道;下契人伦,下和伦理,融合在人之日常行为。此为文王至孔子的真宗谱,是孔子与文王精神层次上的契合与传承。孔子的真年谱不是某年月日发生某事的记录,而是以文明为中心,由“愤”展开的求道过程:“‘愤’之...
形象、想象……这些带“象”的词和大象有关系吗?
模仿大象造型的器物和纹饰继续发展,而象牙制品(如象箸、象笄、象弭等)和象舞融入周人的礼乐制度,更是为大象增添了神圣性。在周礼的职官系统中,“象”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周礼·大行人》载:“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胥即胥吏,是层级较低的官员,象胥的主要职责是传达言语、协助辞命,一定程度上带有翻译...
儒学研究 | 刘洋洋:好恶、情性与人格养成——论早期儒家好恶观念...
这种人所共有、齐一的“性”,简书表述得很明白,主要呈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即内在的、还未表现于外的喜怒哀乐等气性[4]79-80。二是“好恶,性也”,植根于本性的好恶趋向或者能力,属于“未发之性”[5]63,包含了“爱类七”与“恶类三”等,内涵多样繁杂;值得重视的是其中还蕴含着...
李筱艺:朱熹易学与史学的会通与交融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则表现为三纲、五常的亘古不变。对此,朱熹在讨论三代之礼因革损益时曾指出:“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强调具体制度会随时调整,但三纲、五常作为“大体”,是礼乐制度的内核,是人伦规范的根本规定,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他还...
卢飞宏:中国士文化的道义哲学研究
他们“言治乱”“议政事”“论国事”,表现出强烈的批判和进取精神。此时,传统知识分子的若干基本特征已初见端倪,以“道”的担负为成立条件,而非以社会阶层作为士人的基本特征。“道”具有人间性,政治关切强烈,知识分子至少在理论上认为“道”尊于“势”。“道”缺乏具体的形式,知识分子注重以自尊、自重尊显其道...
何一民:长江文化之光照亮中华文明进程
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夏商周时期,黄河流域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统一国家,并形成了天下国家体系和礼乐制度,从诸夏到华夏,黄河文明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核心,以天下国家国家观和礼乐制度为核心的华夏政治文明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将长江文化也纳入到华夏文明体系之中,使长江...
2500年前越国人的小日子和很多“第一次”,都在这个新展中
礼制,是维护国家统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在祭祀、宴享、丧葬等仪式活动中。礼器,是进行仪式活动的特定器物,是礼制的具体表现。礼器往往由比较珍贵或特别的材质制作成专门的器形,容器、乐器是两大基本门类。“礼崩乐坏”“礼失求诸野”,是对东周时期礼乐制度的描述。考古工作发现,东周时期的诸侯国大多形...
歌诗表演的奥妙
故配乐演唱的歌较吟诵的诗,更富有情感表现力。《毛诗序》说:“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就是将诗配乐而唱出来。可见歌唱以语言和音乐结合,较纯语言和纯音乐具有更强的表现张力。但音乐符号和语言概念同样都是抽象的存在,难以呈现它所指的具体事物的各个方面,仍然具有表现的局限性。
让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在庄严国歌声中激扬澎湃
对青少年来讲,爱国既表现为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也表现为奏唱国歌时的每一次肃立,在感受国歌庄重美、文化美、思想美的同时,领悟国歌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和伟大精神。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汇聚起无数个你我的力量,继续在新征程上唱响时代的信仰之歌,青春必将在民族...
从长信宫灯到莲花灯,看汉魏南北朝灯具的工与巧
所谓的“巧”,既可以通过精湛的工艺与繁复的装饰来体现,也可以表现为对工艺和装饰的淡化或超越。就古代灯具而言,“巧”的标准如何,同样可以“工”“巧”关系为基础,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一)功能与实用器物的设计之巧,首先在于其功能与实用,这也是贯穿古代物质文化的一条主线。东汉王符《潜夫论·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