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追悼会:王光美拿到名单划掉几人,筛出万人悼唁,添上一人
1980年5月17日,刘少奇同志的追悼会史无前例的在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举办,现场参会的国家领导人和军队高层加起来足有上万人。这场隆重的追悼会举办时,刘少奇同志却已经逝世11年了,他的骨灰就那样摆在追悼会的中央,时任中央副主席的邓公作为代表致悼词,对着刘少奇的妻子王光美说:“是喜事,是胜利!”王光美在...
1980年,王光美到开封迎取刘少奇骨灰,追悼会后在青岛举行海葬
王光美把枕头交到儿子刘源手上。王光美在刘少奇骨灰迎送仪式上发表了简短讲话。当她带着骨灰回北京之时,数万市民聚集在通往机场的道路上,向刘少奇的灵车鞠躬哀悼。在飞机上,王光美坐在刘少奇骨灰盒前,面色凝重,十分悲伤。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在北京举行,邓小平亲自致悼词。图为追悼会现场,邓小平、陈云慰问王光...
祭文,寄托哀思的千古绝调,我国最早的祭文萌芽于——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悼词的最后都以“某某同志,安息吧”收尾。但1973年7月,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的追悼会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致悼词,却没有用“安息吧”这几个字,而是把继承章士钊的遗志作为悼词结尾。从此以后,用“安息吧”做结尾的悼词就比较少了,逐渐用“永垂不朽”“精神常存”之类的词代替。
祭文 寄托哀思的千古绝调
汝没吾不知日……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这篇祭文在内容和写作上均不依旧法,不写十二郎个人事迹,只写幼年时叔侄情深,成年后暌违远隔,以及噩耗传来时的悲痛欲绝,字字血泪、声声感人,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
毛主席逝世,汪东兴看过悼词后提出一点修改意见,华国锋:我赞成
最终在华国锋的批示下,通过了悼词文稿的最终版本,此次会议的最后,在领导们的统一意见下,毛主席追悼会上将由华国锋进行致辞。9月17日下午,吊唁仪式全部结束,披着黑纱的主席巨幅遗像被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城楼前也筑起了高台,静静等待着第二日那场肃穆庄严的追悼会的到来。
“第四号人物”陈伯达之死:无讣告,无悼词
尽管八宝山不知举行过多少回遗体告别仪式,但是陈伯达的遗体告别仪式与众不同:没有讣告,没有悼词(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前来与他作最后诀别的,都是闻讯而来,没有接到任何正式的、以组织名义发出的通知。她没有参加陈伯达的追悼会。陈的遗体告别仪式虽然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举行,但是很快惊动了那些竖着耳朵的新闻记者。